工业污染对我市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09-08-26 发布机构:市行政审批局 浏览次数:82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统计信息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工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也带动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衰落会同时带来第三产业的衰落,城市工业用地的扩展也直接影响着第一产业用地,并与整体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工业给城市以生命,使城市发展、壮大并富有生气,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各种问题。我市是工业城市,城市工业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我市带来了环境污染。
工业用地是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工业生产中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产生强大噪音,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城市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各类工业排放的 "三废" 有害成分和数量不同,对城市环境影响也不同。废气污染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废水污染以化工、纤维与钢铁工业影响最大;废渣则以高炉为最多,每吨产品排除出渣300~400kg,体积则为铁的3倍。因此环境污染的重点为冶金、化工、轻工、钢铁、炼油、火电、石化、有色金属和造纸。
一、我市城市环境现状概况
我市是一座以机械、冶金、电力为主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虽然近几年狠抓 "三废" ,使全市环境总体质量逐年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城市空气质量、地面水环境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仍然突出。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显示,在全国39个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名单中,我市又上了 "黑榜" 。在2005年度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我市也曾 "榜上有名" 。
(一)大气
邢台大气污染属煤烟型和混合型污染,2006年,我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为3.62。全年空气质量Ⅱ级和好于Ⅱ级的天数为281天,占全年的77%,比2005年增加了16天,提高了4.4个百分点,Ⅲ级天数为78天,占全年天数21.37%,全年出现Ⅳ级天数5天、Ⅴ级天数1天,分别占全年天数1.36%和0.27%。
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1.01。按空气质量指数法评价,我市空气质量属于中度污染。污染物污染程度由重到轻的排序是: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和二氧化氮。按季节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是四、一、二、三季度,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70、4.67、2.78和2.34。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的天数为276天,占全年的77.1%。
1、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日均浓度值范围为0.001-0.600毫克 / 立方米,年平均值为0.109毫克 /立方米,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0.817倍,三级标准0.09倍,为劣三级。全年平均值超标率是19.8%。年平均值较上年下降0.04毫克 /立方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2、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物(PM10)日均值范围为0.021-0.48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值为0.135毫克/立方米,超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0.35倍。
3、降尘:降尘量范围为7.4-31.1吨/平方公里.月,降尘年平均值15.6吨/平方公里.月,达到河北省地方二级标准。
4、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日均值范围为0.005-0.290毫克/平方米,年平均值为0.036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5、废气排放:2006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136.75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量15.7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3.05万吨,生活排放2.72万吨);烟尘排放8.4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5.75万吨,生活排放2.6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5.04万吨。
(二)水环境
1、水环境质量
(1)地表水
我市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2006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河流水质均为V类,其中汪洋沟、滏洋河、滏洋新河、滏洋东排河、牛尾河、围寨河、老漳河、卫运河、小黄河、留垒河、清凉江主要污染物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氨氮、总氮等,属有机型污染。
朱庄水库和临城水库均属于Ⅱ类水质,与2005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但朱庄水库和临城水库总氮均超ⅴ类标准,朱庄水库的总磷污染程度减轻,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临城水库的总磷污染略有加剧,超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2)地下水
2006年深层地下水总体水质为良好(Ⅰ类)。其中邢钢小学用水的硝酸盐氮监测值较高超过地下水Ⅱ类标准,属地下水Ⅲ类水质,市第二苗圃用水的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和硬度测值较高超过地下水Ⅱ类标准,属地下水Ⅲ类水质,其它眼井均达到地下水Ⅱ类水质标准。
紫金泉、董村、韩演庄饮用水源总体水质为良好(Ⅰ类),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6年浅层地下水的总体水质为良好(Ⅰ类)。除南大郭井的总硬度、硝酸盐氮监测值较高超过地下水ⅴ类标准,溶解性总固体监测值超过地下水Ⅲ类标准外,其他眼井均达到Ⅱ类标准。
2、废水排放
2006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641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9170万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为7240万吨。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5.11万吨,其中工业COD 排放量为2.1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2.07%;生活COD排放量为2.96万吨,占总排放量的57.93%,生活COD排放量所占比重逐年加大。
工业废水排放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量最大,年排放废水4975万吨,化学需氧量1.61万吨,分别占全市工业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6.23%和78.67%。其他水污染较重的行业还有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
(三)噪音
我市市区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监测值为55.4分贝,同比上升0.7分贝。市区各功能区的噪声除Ⅳ类功能区的噪声值超过国家标准0.4分贝外,其他各类功能区噪声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等效声级平均值比同期降低1.1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全市平均值为70.2分贝(A),超过国家标准0.2分贝,同比上升1.4分贝。2000年功能区噪声明显下降,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有所上升,主要与城市改造力度加大、施工项目和车辆增多有关。
(四)工业固体废弃物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579.3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产生331.3万吨,乡镇工业产生248万吨),同比减少1.3‰。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18万吨,综合利用率37.6%;处置量108.2万吨,治理率56.3%。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构成中,主要是煤矸石、尾矿和粉煤灰,分别占30.3%、28.9%和19.9%。
二、形成工业污染的原因
(一)工业布局不尽合理
1905年修建京广铁路,50年代上马纺织、冶金等国家大型工业项目,60年代兴建邯邢煤炭钢铁基地,促进了我市的建设与发展。
1960年我市第二次总体规划将城市布局按功能分为五个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小型无害工业区、仓库区及生活区,这次规划确定了城市基本结构,其影响至今。应该说1960年我市第二次总体规划是形成今天我市用地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动因,跨越铁路线均衡发展,南生产、北生活的用地模式造成了今天无法挽回的恶果。以后的历次规划修改中仍沿用了这一城市结构。
在以后的历次规划修编中因更多地迁就现状而未及时加以调整,在城市上风向形成了庞大的重工业区,市区内部夹杂了大量的污染工业,加重了市区环境的污染程度,使得我市市区在未来几十年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染问题。
我市工业布局现状不甚合理,老旧企业搬迁改造迫在眉睫。邢台钢铁、冶金、电厂、旭阳焦化均处于市区上风向,对市区污染较大,城区内除位于城市西南和东部开发区的工业较集中外,其他各类工业用地散布在城市之中,大大小小星罗棋布,严重影响了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对城区的污染更是不言而喻。主要工业企业有钢铁、冶金、造纸、棉纺、印染、家具、胶合板、制药、电机、变压器、水泵、五金、热电等。钢铁、冶金、热电、焦化是目前市区主要污染源。市区工业与生活混杂,且主要污染企业处在城市上风向,功能区划不合理,缺乏生态隔离措施。
市区近郊区乡镇企业布局散乱,大量二、三类工业布置在市区周围;工业生产中散发出各种有害气体,给人类和各种植物带来危害。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有各种有害物质的废水,这些废水若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就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一步造成水源缺乏。如垃圾乱倒、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造成局部河流严重污染;工业废渣主要来源于燃料和冶金工业,其次来源于化学和石油化工工业,数量大,化学成分复杂,有的具有毒性,如不回收利用,不仅需要占用大片土地,而且会对土壤、水质及大气产生污染。乡镇缺乏垃圾收集和污水无害化理处理设施和场地,以致形成乱堆乱排现象,加剧了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噪音很大,形成城市局部地区噪音干扰,特别是散布在居住区内的工厂,干扰更为严重。从工厂性质来看,噪声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厂,其次为机械厂和化工厂。
(二)原有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我市市区外围可控用地狭窄,受周边县市污染影响大。以邢台县最为明显。
目前邢台县有县无城,与我市市县同城。市县同城的行政区划不尽合理,阻碍市区良性发展。市区由邢台县四面包围,邢台县的豫让桥、祝村、东汪、会宁、南石门、羊范六个乡镇与市区建设基本上连为一体。市辖区面积小,缺乏发展空间,目前市区建设用地已经突破市区行政辖区。邢台县对城乡结合部项目的审批相对局限,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可能全面考虑我市的大布局,造成如旭阳焦化、德龙钢铁等企业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市区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三)违章建设屡禁不止
违章工程的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市区和市区周围的小石灰、小煤窑、小板厂、小石子等违章建设泛滥,管管停停,周而复始。它们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随之时好时坏,不能彻底消除。
三、城市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一)工业用地的合理布局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一般分为三种情况:1.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的工业。一些用地面积小、货运量小、用水、用电量小、产品与居民关系密切的无污染工业可分散布置在居住区内部。2.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有一定污染、用地规模大、货运量大或需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边缘。3.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由于经济、安全、卫生的要求,如砖瓦、石灰、选矿、木材加工等原材料工业,有爆炸、火灾危险的工业,有严重污染的石油化工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等。这些工业应按当地最小风频风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上风侧,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保留足够的防护距离。一些部属或省属的大型企业也宜独立布置在城区外围适当地段。
在工业建设的同时控制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在规划中注意合理布局,其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为:1.工业用地要符合工业生产的具体特点和基本要求。2.工业用地与城市各组成部分在各发展阶段应保持相对的集中紧凑,且互不妨碍。3.在用地组织上,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既要有一定的卫生、安全防护距离,又要有方便、直接的交通联系,便于职工上下班。4.有利于工厂间的协作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性质相近或生产协作关系密切的工厂要尽可能集中布置,以减少城市货运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5.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工厂企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相互作用,而导致新的、特别是有毒的化合物产生,这类工厂不能设在同一地段。6.注意节约用地、节约投资。尽量利用荒地、薄地,力求不占或少占良田;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工业设施,以加快建厂速度,节约建设资金。7.在安排新建工业项目时,要考虑工业生产、 "三废" 治理和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同步配套建设,做到 "有力生产、方便生活" ,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
规划市区工业用地分为两个片区,一是以邢钢为代表的保留现状的重工业区,二是市区东南部高开区,包括京珠高速公路以东区域。
东南部区域是规划主要新增的工业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达到18.91%。
(二)污染企业退市进郊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对主城区内工业企业实施退市进郊,向高开区转移。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有严重的污染或干扰,又不易治理,或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应尽可能迁至城市外围或郊区,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城市主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大,在城区内又无法修建必要的交通设施(专用线、车库、工业港等)的工厂,应按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迁建。对需外迁的工厂,若近期搬迁困难很大,难以实现,应在近期限制生产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技术改造,远期再迁出,规划时应留有余地。
1、省部属和大型私营企业
邢钢、冶金作为市区支柱企业,规划期内进行搬迁改造不现实,应控制上述企业不得新建污染项目,实施技术改造,加强污染物治理,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程度。发展科技、调整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适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定转变工业污染防治的战略措施,全面推进企业清洁文明生产和生态工业建设。
旭阳焦化不得新建和扩建,制定搬迁计划,尽快实施搬迁。德龙公司应抓紧治污达标,不得新建和扩建污染项目,适当依据规划发展无污染项目。
2、市直企业
在市直11个行业,61家企业中,按照污染情况、经济效益情况、所有制性质、压占采煤区的原则,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凡对环境有严重污染或干扰,经济效益差、无发展空间的企业实施退市进郊,向高开区转移。
第二类:虽有一定污染但效益尚可,对环境影响不大、位于文物保护区或塌陷区的企业近期保留远期搬迁。
第三类:对环境影响较小、或通过治理后对环境无影响的企业保留并治理。
调整城市现状工业布局,往往会成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极大阻力,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多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从规划上努力创造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工业进行合理调整的条件,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
保留厂房设备较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的工业企业,允许就地扩散。对规模小、车间分散或产品性质相同的工业企业,可以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
对其他条件较好,但产品生产对环境有影响的工厂,应采取改变生产性质、限制生产发展、改革工艺等措施进行就地改造,促其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三)合理调整行政区划
按照 "一城五星" 战略规划,加强市区及各县(市)城区的综合功能和辐射作用。加快市区和邢台县 "市县同城" 协调发展的研究,优化市区行政区划结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加快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中心城市应该带动周边相邻地区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而绝不仅是中心城市的高度浓缩和集聚。我市区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东汪胶合板,豫让桥房地产综合开发,京珠高速公路东出口地带,南石门的工矿企业等,如能做到与市区统一协调发展,将大大加快我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加大绿地系统建设
1、规划以河流、道路为构架,形成环、片、带、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概括为: "水系绿网、两链三楔、四心四园" 的空间结构。
2、加强工业区周边防护林带建设,形成减轻工业污染过滤屏障,完善市区绿地系统,积极建立以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藤复层结构的林荫型、景观型、休闲型的近自然城市森林体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工业卫生防护林带:新兴西大街南侧规划30-50米的防护林带,主要防护冶金机械轧辊厂和邢台钢铁厂的污染,密植吸收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的高乔木树种。晶牛玻璃厂新厂区四周规划30米宽防护林带。东郊热电厂四周规划30-100米宽防护林带。
(五)对工业污染源进行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治理达标排放,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房,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处理费用。如纺织、制革、造纸等企业排出含有机物废水布置在一起可统一用微生物处理。化工废渣种类繁多,综合利用十分广泛,不能立即综合利用的废渣,要对其堆弃场地早做好安排,尽量利用荒地堆弃废渣,并注意防止其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将噪声大的工业布置在离居住区较远的地方,可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带,减弱噪声干扰。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在城市中布置工业时,应了解各种工业排出废气的成分与数量,对集中与分散布置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应特别注意,不要把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厂布置在一起,如氮肥厂和炼油厂相邻布置时,两个厂排放的废气会在阳光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极为有害的光化学污染。为减少废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必须加大烟囱高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六)加强领导、合理决策
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统筹规划,依法决策,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强监管、依法治市。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经济政策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评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和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交环境报告书。加强环保部门对资源利用部门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上的统一监督,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用法律手段调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矛盾。
(七)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现有的环保宣传形式和渠道,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提高决策者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新邢台,变成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结语〕全面分析工业对城市的影响,使城市中的工业布局,既满足工业发展要求,又有利于城市本身健康的发展。
(撰稿人: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