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危机中私营个体经济的困境和解困对策
发布时间: 2009-03-15 发布机构:市行政审批局 浏览次数:10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统计信息 主题分类: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为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抢抓机遇、渡过难关,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日,工商窗口深入南和县、威县、广宗等县通过采取实地考察、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详细了解涉及制造、餐饮、化工、商业、服务等六大行业个体私营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帮扶解困的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影响
(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 "两大两小" 的特点:
一是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冲击大,对集团类企业冲击小。2009年年初,南和县有100余户从事制造业、化工业的私营企业倒闭关门,有70多家从事商业、餐饮、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濒临崩溃。从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上半年全县私营企业发展速度为18.3%,2008年上半年为33.3%,2009年上半年为8.8%,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为放缓。个体工商户数在2008年第四季度呈现一个大的下滑趋势,总户数减少1048户,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3.1%。而集团类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微乎其微,以南和县河北航宇集团为例,该集团企业以造纸业为主导产业,下辖18家企业,经营造纸、塑料制品、装璜木器、餐饮等行业,资金实力雄厚,经营风险较为分散,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底,该企业总产值达到1624.58万元,总利润333.66万元,上缴税金96.1万元,生产经营主要指标与上年持平。
二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大,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冲击小。对南和县、威县、广宗等县具有代表性的批发、零售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进行对比分析。2008第三季度,私营私营企业从事批发和零售业较上季度增加了6.1%,个体工商户增加了15.2%,均处于增长趋势,2008第四季度则出现了停滞状态,个体工商户比上季度减少了20.1%,以总户数减少653户,成为减量最多的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经营的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在2008年第三季度处于停滞状态,第四季度却逆势上扬,比第三季度增长了7.7%;个体工商户较上季度增加了24户,增长126.3%,成为增加户数、增长比例最多的行业。
(二)目前个体私营经济面临的困境
国家出台多项扩内需保增长的优惠政策,使该县经济有所回暖,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经济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实力不强等问题。截至2009年9月底,南和县还没有一家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18户,占总户数的4.3%,注册资本在500-1000万元的企业25户,占总户数的6%;还有约90%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面对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南和县私营个体经济的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远远不足以应对金融危机。
从调研走访的私营企业中了解到当前私营个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私营企业融资渠道少、资金短缺。南和县有98%的私营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一方面私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门槛较高。从南和县从事制造、餐饮、商业、服务业的私营企业来看,98.3%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企业主自己的积蓄和借款,其经济实力很难达到上市条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从银行贷款是私营企业获得资金的直接渠道,而银行往往要求私营企业以土地、房产等作抵押获得贷款,80%左右的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的财产少,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和有效担保,无法从银行取得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私营企业间接融资风险大。在经营过程中,私营企业之间往往互为担保或互相借款,使得风险集中,一旦一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停产、倒闭,就会迅速产生连锁效应,造成整个资金链断裂。容易形成 "多米诺骨牌" 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一年间,南和县、威县、广宗等县的私营个体企业资金缺口平均至少在177000万元以上,即使是在目前经济回暖阶段,资金缺口仍在102000万元以上。
二是私营企业中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短期行为时有抬头,使企业误入歧途,难有大的作为。从南和县、威县、广宗等县调查的六大行业情况来看,从事商业、制造业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伪造产品产地、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工商部门近年来查处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假冒 "珍极" 商标、仿冒 "今麦郎" 装潢等100多起不正当竞争案件,案件主体96%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经营户。
三是私营个体经济管理者水平低下,经营策略缺乏预见性、长远性。从调查的110家私营企业情况来看,私营个体企业有92%实行的是家族管理,决策权、经营权集于一身,自己说了算,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只有8%的私营企业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大胆任用专业人才进行经营管理,这8%私营企业的产值占到私营企业总产值的91.2%,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私营企业,有59%的私营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最终被淘汰出局。
四是私营企业政策和行业信息渠道不畅、互联网利用率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64%的私营企业认为不用去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只要埋头经营就行,有36%的私营企业认为要了解相关的行业政策、法律法规。一个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这其中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政策法律法规的公开服务力度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而相关部门的政策服务力度不够,相关信息的不公开或公开不到位,是形成政策信息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南和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中,互联网普及率不足50%,通过互联网搜集政策、行业信息的使用率不足20%,且没有一家企业建立政策、行业信息汇总分析机构。
二、个体私营经济解困对策
(一)地方政府应拓展融资渠道。根据《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采取多种形式合法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积极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私营企业融资困难、告贷无门的 "老大难" 问题。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股权出质出资登记、动产抵押登记和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私营企业以持有的公司股权,包括生产设备、产品或半成品、原材料以及现有的动产办理抵押手续,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合法渠道融资,为企业盘活资产提供方便,主动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搭建沟通平台,为银企对接、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二)加大查处不正当竞争力度。由地方政府牵头,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以注册商标为抓手,加大查处不正当竞争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指导私营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跳出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私营企业的管理能力。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私营企业开展异地学习、交流,尤其是组织私营企业负责人到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参观学习,派员驻企学习交流,邀请专业人士举办培训班,参加省、市高校和人才市场的各项招聘会等形式,帮助私营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引进管理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地方政府应协调各部门,及时公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促使私营企业和个体商户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加大行业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力度,为企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发挥指导作用,帮助企业掌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