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行业、企业“对标”行动的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8-21 发布机构:市行政审批局 浏览次数:9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统计信息 主题分类:其他
按照姜德果书记提出的 "积极引导企业在研发、制造、经营等各个环节开展‘对标’行动,真正生产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达到或超过同行业标准。" 结合国内、省内众多实施 "对标" 行动的案例和我市的实际情况,对我市实施 "对标" 行动的思路进行了认真研究,供参考。
一、我国部分行业、企业和区域开展 "对标" 行动的实践
"对标" 行动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人们利用对标寻找与别的公司的差距,把它作为一种调查比较基准的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寻找最佳案例和标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为我国众多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所采用。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07〕2429号),要求通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重点耗能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重点工序能耗大幅度下降,部分企业能效水平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行业能效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早在上世纪末就在冶金行业广泛开展 "对标挖潜" 活动,并每年确定产品结构、能耗、原材料消耗、产品合格率等对标指标,收到很好效果。中国水泥协会制定的《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南》(2009年经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审核通过),要求在水泥行业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切实加强节能管理,提高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鞍钢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展了与先进企业的横向对标活动,选择生产规模仅为其三分之一,而炼钢设备为全转炉、全连铸的邯钢为对标对象,通过寻找差距,加快技术改造,改变了其平炉钢占57.8%、连铸比仅31.6%的局面,实现了全转炉炼钢,连铸比达到100%,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省国资委根据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和张云川书记讲话精神,2009年11月制定了《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对标行动实施方案》(冀工信产业〔2009〕271号),确定的对标范围为全省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重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收集近三年国内外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指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标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技术装备指标、产品研发指标、节能降耗指标、经营管理指标、人才队伍指标等。唐山市委、市政府于今年2月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工业领域开展对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钢铁、装备制造、焦化、水泥、电力、陶瓷六大行业的企业为重点,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特点、岗位特征,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分别选取3-5个关键指标与省内、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力争到2012年创造国内一流指标100项、打造国内一流企业50家、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达到8家、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达到2家,工业经济在全国中心城市进入前10强。河北钢铁集团组建以来,高度重视对标工作,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于对标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生产工序的各个环节,按主要工序成立了矿山、焦化、铁烧、热板、冷板、中厚板、棒材、线材、型材、窄带、能源11个专业对标组,在国内同行业选定2-3家可比性强的先进企业作为学习标杆,通过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和制定落实措施,2009年23项指标进入行业 "前三甲" ,其中成材率、工序能耗等12项指标位列行业第一。唐山三友集团在对标行动中,提出 "超越同行、超越过去、超越自我" 的三个超越工作目标,从工艺、消耗、质量等方面与同行业、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对比,确定了38项可对比、再创优指标,同时以 "指标再创优工作" 为突破口,从生产管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创新、仓储物流等方面,制定极限目标313项,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我市中钢邢机从2006年开始,以打造世界同行业第一强企为目标,选择日本日立公司为对标对象,着力在产品质量上找差距,建立可测量、可评价的实物标杆,落实改进措施和责任,各项质量指标连续三年以超过30%的幅度提升,连创历史最好水平,并与宝钢、鞍钢、本钢等20家国内特大钢铁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与安塞乐·米塔尔、新日铁、浦项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形成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全球资本实力最强、产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轧辊生产与研发企业。
从上述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 "对标" 行动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手段,通过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和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寻找差距,采取措施,实现赶超,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协会指导(或服务)。在工作步骤上,主要包括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制定方案、对标实践、对标评估、总结提高六个方面内容。特别是中国水泥协会制定的《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指南》,要求企业 "选定合适水平对标标杆"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我市开展 "对标" 行动的产业基础及必要性
2009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已达558.6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382.5亿元,并已形成钢铁、食品、纺织、煤化工、装备制造、光伏、新型建材等几个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冀中能源、中钢邢机、邢钢、德龙、龙海、华龙、建滔、旭阳、晶龙、奎山、迎新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创造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强势的产品。冶金轧辊已发展成为全球资本实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煤化工产品中,焦炭产量居全省第三位,甲醇、煤焦油深加工、苯加氢制精苯等生产能力居全省第一位,并在全省率先开发出醋酸产品;平板玻璃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并且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太阳能用超白、电子工业用超薄、建筑节能用LOW-E玻璃的开发上,走在全省前列;单晶硅片生产能力在省内领先,并正在积极开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下游产品;水泥产量居全省第三位,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逐年大幅度提高。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强势产品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亦形成相当规模。
但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技术基础低等矛盾也比较突出。从技术装备水平看,钢铁工业存在着13座有效容积400m3以下的高炉和2座有效容量30吨以下的电炉,属于国家产业政策规定2011年淘汰之列;焦化和平板玻璃企业存在着一批早期建设、不符合现行行业准入条件的焦炉和玻璃熔窑。在能源利用效率上,虽然近年来我市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左右。作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存在着主导产品少、生产工艺设备落后等问题,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居全省第7位,但除张家口市外,其他各市近年来增长速度均高于我市,特别是在众多的小规模或作坊式生产企业,存在着产品质量无标准、能耗物耗无计量等问题。
我市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已具备在广领域、多层面开展对标行动的条件。通过实施对标行动,可使我市相关产业、企业瞄准市内、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不同层次的产业、企业,有针对性、有示范样板地寻找差距、制定改进措施,促进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实现超越,一般产业和企业快步追赶,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标准、管理落后的企业加快改进,逐级拉动产业升级。特别是促使我市工业企业(特别是落后企业)拓广视野,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经常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在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政策意识、标杆意识、竞争意识、赶超意识,保障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开展对标行动的指导思想及坚持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产业、企业特点,在开展对标行动的指导思想上,应从我市实际出发,围绕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根本、企业整体优化为重点、产业升级为目标,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对标标杆,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推进自主创新,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加快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逐步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生产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建立起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应为:
1、政府主导、协会促进、企业主体原则。开展对标行动的主体是企业,动力亦源自企业,企业发展了产业才能进步。政府及其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和引导、推进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开展对标行动,发掘企业开展对标行动的内在动力。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激发行业协会参与和服务对标行动的积极性,从行业发展角度对企业进行指导,形成政府、协会和企业三位一体推进模式。
2、科学对标原则。从我市实际出发,以做强产业和企业为目标,重在质的提高上做文章,并结合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督促企业分步实施,分阶段落实,逐步推进我市产业升级。特别是选择的对标标杆要与企业自身具有可比性、融合性,学习标杆单位实质性、根本性的东西,避免出现 "邯郸学步" 。
3、梯次推进原则。在对标标杆的选择上,主导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应以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为对标标杆,一般产业和企业应选择合适水平的对标标杆,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的企业应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为对标标杆,并分层次抓重点、树样板,逐级拉动产业和企业水平提高。
4、技术进步原则。产业升级是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由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演变的过程。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根本。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生产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并促进多种工艺技术和多产业融合,促进企业和产业间的协作,同时解决节能减排的主流问题。对我市来说,开展对标行动,应将技术对标作为根本来抓。
四、主要目标确定及实施措施
(一)主要目标确定
开展对标行动的主要目标,应紧密结合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并分年度、分行业制定技术经济指标,每个企业根据选择的对标标杆制定赶超目标,使之成为实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措施。目标的内容,应突出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等指标,充分体现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质量水平的提高。通过开展对标行动,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创造出几个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几个国内先进水平企业、一批省内先进水平企业、一大批强势产品,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全面达标,主导产业技术经济指标步入省内先进行列,大幅度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将开展对标行动作为促进我市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市级领导和政府各部门带头联系、分包重点企业,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各县(市)区、行业管理部门和重点企业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同时,分级制定对标行动方案。各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围绕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等重点对标内容,在认真分析与对标标杆的主要差距、找准标杆企业核心优势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编制技术演进路线图,并落实岗位责任。
2、创造氛围。各级各单位采取会议、座谈、演讲等方式,积极开展动员活动,将开展对标行动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成功案例贯彻到每个企业、每个车间,调动起所有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闻媒体加强对标活动的宣传和典型报道,总结先进经验,发挥好舆论导向。每个县(市)区和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选择2-3个重点企业,每个规模以上企业选择1-2个典型工序,率先开展对标行动,并总结经验,树立样板,引导全市企业开展对标行动。
3、加强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投资管理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要使每个企业明了, "达标" 才能站住脚,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方向发展才具有竞争力,应选定标杆、实施赶超。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计量、定额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技术监督、能源管理、行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检查监督,严禁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和产品无标准、消耗无计量、投料无定额行为,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和定额进行生产,夯实开展对标行动的基础工作。三是加强发展理念教育,要使众多的小规模或作坊式企业充分认识国家产业政策准入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是政策 "底线" ,国家产品标准是质量 "底线" ,牢固树立起政策意识、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做到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将执行政策、保证质量融入企业灵魂,成为自觉行动。
4、建立奖惩和评估机制。市委、市政府应将对标行动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内容,并设立专项资金,对开展对标行动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实绩突出的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分类予以支持。同时,设立专门的对标评估组织,并制定评估标准,对行业和企业选定的标杆单位、制定的赶超目标、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进行评估,确保对标行动取得实效。
5、强化指导监督。以我市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实施对标行动的指导和监督。各级各部门深入企业跟踪指导,宣传相关政策,及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加大对实施对标行动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防止在数字统计上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