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6-23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375     字体:[  ]

体裁分类:统计信息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为贯彻落实制造强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河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邢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去产能、调结构、治污染等艰巨任务以及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创新趋强、质效提升、氛围浓厚、支撑有力的良好发展态势,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改革成果初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左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1%,较全省高出0.1个百分点。中钢邢机、玉星生物、今麦郎食品、晶澳科技、金沙河面业、迎新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强势崛起,邢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轧辊、VB12、方便食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千企转型”行动,出台了《“千企转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快速崛起,钢铁、煤化工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制造”向“智造”转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实施省市重点工业项目1054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到26.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5%,较2015年增加0.8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对制造业的税收贡献率达到38.6%;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9.7%,比201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威县、临西县、宁晋县、清河县、沙河市被评为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发展由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截至2020年底,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重达到30.1%,其中A级(省级)突破百家,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75%,较2015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新增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428家,总数达到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1020家,总数达7141家,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88家,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4个,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31个。7家企业荣获“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百强企业”称号,2家企业荣获“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百强企业”称号。

(三)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十三五”期间,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10.4万件,是“十二五”期间的3.2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25件,是“十二五”末的2.13倍;2020年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0.2,比2015年提高了1.34;培育特色产业集群46个,数量全省第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7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3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18家;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

(四)绿色发展取得突破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去产能任务提前2年超额完成,累计压减淘汰炼钢产能509万吨、炼铁产能490万吨、煤炭984万吨、平板玻璃4927万重量箱、焦化产能566万吨,9家石膏矿393万吨产能全部出清,34处小煤矿关停退出;六大高耗能行业税收贡献率由18.3%降至12.4%;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园区5家,位列全省第一,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其中国家级11家;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3万辆。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35.5%、31%。

(五)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大力实施项目“双进双产”“亩均论英雄”改革坚持“一高两低”和“234+1.5”标准,叠加运用差别化用电、用气、用水、用地、排污、信贷、财政、税费等政策措施,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和低效企业转型,促进结构优化调整,加速实现企业、产业、区域动力变革,促进产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盘活“五未”土地6.73万亩,出让“234+1.5”标准地2.22万亩,全市1091家亩均参评企业实现动态晋档升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创建星级以上绿色工厂552家、两化融合企业485家、上云企业530,改革的顺利推进,为“十四五”期间亩均税收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造业行业种类齐全,但总体规模较小;重工业占比较高,供给质量偏低;行业领军龙头企业较少,新兴领军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制造业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高质高值品牌少,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产业环境面临变化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加快推进,特别是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共识已形成并持续深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创新摆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能力薄弱、产业链不强不稳、不安全等问题。

(二)我省产业发展调整变化

从省内看,碳达峰碳中和对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我省产业结构约束更强。我省区位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和强大动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京津两大都市和我省城乡巨大的内需潜力,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重塑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坚实支撑。“十三五”期间,全省实施了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同时,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不够。

(三)我市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从全市看,邢台发展仍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加速推进和雄安新区加快建设,为邢台借势借力、跨越赶超带来历史机遇。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各类创新试点建设,为邢台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机遇。现有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大、数量多,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特色产业成为县域支柱产业,为打造重大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环境。全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为邢台做强中心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全市制造业总体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邢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机遇期,是培育发展新优势、全面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攻关期,更是制造业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乃至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邢台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新趋势,牢牢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局面,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重要论述和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一三五十”总体思路,坚持“大抓落实、大干实事”,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和提质增效,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做强做优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链和新兴产业链,坚持问题导向,实行“一链一链长一链一专班”,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统筹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业设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建设智慧生态、融合共生、创新互动的产业新生态,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总量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建成“三个城市”目标,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链合作水平。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定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产业定位更加精准,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基本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左右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由80.2提高到83.68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800亿元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5%提高到1.5%以上;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530家增加到900家以上;创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左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9.7%提高到25%左右;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增加到26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433家以上。

数字化水平持续增长。2025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两化融合水平有较大提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3%左右,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16家以上。

绿色发展大幅提升。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3.8个百分点以上,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

2035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力争跨入全省先进市行列。

邢台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十三五”末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

年均/

累计

属性

质量

效益

1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7.1

27.8

28.5

29.2

30左右

预期性

2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0.2

81.9

82.5

83.0

83.68

预期性

3

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7

5.5

6左右

6左右

6左右

预期性

4

全员劳动生产率(%

3.79

7左右

预期性

创新

能力

5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0.75

0.99

1.14

1.30

1.5

预期性

6

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530

750

800

850

900

预期性

产业

结构

7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9.7

22

23

24

25左右

预期性

8

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个)

13

19

22

24

26

预期性

9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家)

133

260

320

380

433

预期性

数字化水平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3.37

40

45

60

65

预期性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51.5

55

60

68

73

预期性

12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家)

4

7

10

13

16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13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7.67

[15*]

预期性

14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5.9]

[8.6]

[11.2]

[13.8*]

预期性

15

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

93

95以上


预期性

注:1.[ ]内为累计值

  2.注*的指标以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要求为准

四、发展重点

依托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定位,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功能,大力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3+2”产业体系;大力改造提升钢铁、煤盐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聚焦重点制造业链条,着力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变革、供应链重构、创新链重塑、价值链升级,着力构建高端、智能、绿色、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邢台制造业产业体系。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钢铁产业

坚持主体装备大型化、生产工艺绿色化、经营管理智慧化、过程控制智能化、产品结构高端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空间布局合理化发展方向,推动钢铁行业由总量去产能向系统性优产能转变,优化提升钢铁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产品质量上档、节能减排上水平,努力实现从生产中心向创新中心、规模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钢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绿色化水平,推动钢铁向装备制造、金属制品、建筑用钢结构等下游产品延伸。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从注重规模壮大转变为注重价值提升,加快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的注入,加快高端、优质、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研发和生产,重点开发战略性钢铁新材料,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到2025年,力争钢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90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钢铁深加工产业链。以吨钢利润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名为核心,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依托我市钢铁产业基础,做精做专做强优质线棒材、板带材,培育发展高级帘线钢、特种不锈钢、风电核电用钢等高难度品种钢;突破汽车、家电用钢、能源用钢、先进轨道交通用钢、高端建筑及桥梁用钢等行业关键钢铁材料;加快高端、优质、高附加值钢材产品的开发应用,重点开发高强、耐腐、耐候、长寿命钢种和战略性新型钢铁材料,向标准件、紧固件、钢锉、制钉、建筑用钢结构等下游产业延伸,向钢构件、钢丝绳、钢绞线、油气输送用焊管等深加工方向发展。

2.煤盐化工产业

坚持完善链条、节约集聚、绿色安全,做优做强煤盐化工产业,加速盐化工产业链和煤化工产业链聚集,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加快发展合成材料,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化工新材料,加快行业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产业基地化、产品差异化、技术高端化、工艺绿色化、生产安全化的新型煤盐化工产业格局。依托旭阳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开展己内酰胺全产业链、合成材料及中间体的研发,向下游材料产业链延伸;支持企业重点发展针状焦、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碳纤维、环保树脂材料等碳基新材料产品,实现现有煤化工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延伸,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电炉炼钢和车用新能源产业提供高端新材料原料保障。支持宁晋盐化工产业基地打造华北最大、国内领先的盐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煤盐化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煤化深加工产业链。以煤的焦化为基础,严格控制焦化产能,重点支持甲醇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深加工产业链发展

3.建材产业

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为方向,推进建材行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全覆盖,提升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沙河基地向新型玻璃材料产业发展,支持传统玻璃材料产业转型、提档、升级,加快布局高端高附加值玻璃深加工产品项目,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价值链,形成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打造新型特种玻璃材料生产基地。创新发展节能环保玻璃、汽车玻璃、节能门窗、工艺美术玻璃、光伏玻璃等高档次功能玻璃。大力发展艺术玻璃产业和玻璃工业游,推动玻璃产业与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在精密工程、光伏系统、半导体工程、建筑防火和船舶用特种玻璃上的新产品研发。推动骨干龙头企业在客车机车自平衡电加热中空玻璃技术、高性能防碎抗穿透防弹玻璃技术和特殊重要场所门窗全防弹防暴技术的研究,重点发展抗冲击防穿透高透明性能材料。支持信都区、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建筑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预制混凝土构件等相关领域,引导水泥企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功能材料、装配式结构部件、被动式门窗与遮阳系统、环境调节设备与系统等。到2025年,力争建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推动传统玻璃材料产业转型、提档、升级,加快布局高端高附加值玻璃深加工产品项目,提升产业价值链,打造新型特种玻璃材料生产基地。

依托平板玻璃产业既有基础,加快发展真空节能玻璃、汽车玻璃、火车玻璃、氧化物镀膜超白光伏玻璃等高档玻璃材料和制品;积极开发透红外玻璃、耐辐照玻璃、特殊色散玻璃、透紫外玻璃、锂离子导电微晶玻璃、防穿透防暴安全玻璃等高

端功能玻璃;瞄准高端市场,培育发展新型TFT显示超薄玻璃基板材料、高性能光纤预制棒材料、高性能特种光纤、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用基材等新型特种玻璃材料。

4.纺织服装产业

坚持以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家用纺织品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打造纺织服装时尚产业。充分挖掘消费热点和需求盲点,支持设计创新,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创意设计,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由代工贴牌为主向“设计、制造、品牌”三位一体转型。推动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数码喷墨印花、少水无水节能印染等高端技术研发应用,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健康养老、公共安全应急、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应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品牌运行和管理机构,创新营销模式,做强做精服装和家纺业,打造纺织服装新优势。培育壮大清河羊绒、宁晋休闲装、南宫精品羊绒服装服饰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棉纺织深加工产业链。以棉纺、棉织、染整为基础,以延伸产业链条和品牌创建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服装面料、高档品牌服装、精美童装、家用纺织品、产业

用纺织品等中高端产品。

羊绒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既有羊绒产业基础,大力提高高档面料、时尚服装比重,加快向前端研发设计、后端时尚服装的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转型。推动羊绒

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鼓励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建立高标准的研发、设计、新品展厅,引导企业与高端品牌合资合作,积极拓展高端市场。

(二)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坚持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向整机终端产品迈进。围绕“两汽一拖”,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齐头并进,做大做强冶金矿山和建筑工程、现代农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和输配电控制、节能环保等装备产业,加快壮大先进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装备,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智能电网、应急等未来装备。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材料、工艺和核心部件,改进基础工艺,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上档升级。鼓励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开展合作,引导和推进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上下游之间的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扎实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紧抓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加速构建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产业新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整体向“高精尖、智能化”过渡,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临西轴承、宁晋电线电缆、清河汽摩配件、任泽机械制造和邢台经济开发区应急装备等产业高端化,引导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农机、应急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到2025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175亿元,打造具有省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重点产业链

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链。做大做强油气钻采、集输设备、石油装备配件等油气钻采装备,培育发展矿山装备。依托龙头央企,大力发展冶金轧辊、大型连铸连轧设备、重型冶金装备产品,支持大型冶金设备创新,积极开发轧辊用新型材料和制造工艺,充分发挥企业在轧辊产业上的规模、市场、产品、技术、装备、人才、品牌、环境等比较优势,依托专有技术及核心能力,着力进军重型设备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围绕项目构建中国重型铸锻件生产研发基地。

高端精密轴承产业链。支持加强轴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研究,支持轴承产业积极发展高档汽车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大功率工程机械和风电机组轴承、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等,实现轴承精度P4级(高精密级)。

智能电网及输配电装备产业链。培育发展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柔性直流输配电设备、智能输配电控制设备等智能电网装备及产品,支持研发一二次相结合的智能化电力设备、控制与保护一体化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推进整流器、断路器、电容器、传输监控系统等输配电控制设备产业发展,形成智能电网及输配电装备产业链。

应急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高效率专业应急后勤保障产品、重大消防抢险救援技术装备、专用医药救援产品、新型应急服务产品。培育发展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产品,研究发展集融合、协同、可视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通信技术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积极扶持发展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和消费机器人及关键部件,培育发展数控铸造机械、高密复合数控机床、数控成型设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载重卡车、商用车、新能源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产品。零部件重点发展滤清器总成、进排气系统总成、内饰总成、变速器总成、转向机总成、座椅总成等产品。

现代农机及食品机械产业链。做优做强50马力以下中小马力拖拉机,引进开发160马力以下大中型拖拉机、自动监控功能收获机械、自走式饲料收获机、青饲收获机。鼓励农机配件企业广泛应用智能化制造系统、检测系统、物流系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等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支持开发高效率智能化食品机械产品。

橡塑制品产业链。以高端化、专业化、绿色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橡塑制品产业,扩大聚苯醚及其下游制品生产规模,拓展发展高端工程塑料及产品;提升橡胶密封材料等发展水平,引导发展高性能特种橡胶和制品;鼓励发展先进高分子功能性膜材料及制品,实现高端工程橡塑材料及制品产业链条化、系列化、集群化。

2.健康食品产业

坚持标准引领、品牌保护、聚集发展,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安全食品消费需求,发展壮大方便食品、休闲食品、果蔬加工、肉类加工,跨越发展高端乳制品,积极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调味品。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食品精深加工及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方便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鼓励食品企业适应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研发新产品,支持食品及农产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重点建设隆尧方便食品、宁晋休闲食品、威县乳业等基地,引导宁晋县、隆尧县、临西县等食品强县实施一批食品工业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提升项目,重点支持方便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高端饮料和酒、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细分食品行业提质扩能项目,建成全国水平先进的健康食品产业重要基地。到2025年,力争健康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725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依托优质无公害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优势,巩固提升方便面和挂面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向饼干、糕点等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专用粉、营养强化粉、植物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推动产业集群“业务链上云”,利用云上信息系统整合发布生产资源和市场供需信息,实现业务有效对接转化,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粮食深加工产业链。

肉类深加工产业链。依托我市猪牛羊禽养殖基础,大力发展肉类健康休闲食品,鼓励中式肉制品传统技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在保流传统风味特色基础上,积极开发发酵肉制品、传统风味肉制品、小包装休闲肉制品等食品。

乳制品产业链。支持发展高端乳制品,重点扩大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乳饮料等液态乳制品发展规模,形成竞争优势;努力开发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老年脱脂奶粉、奶清、奶酪、奶油等干乳制品,积极发展优质蛋白奶、活性益生菌乳品、低糖低脂乳品、植物基乳品、免疫活性肽等新型高端奶、功能性乳制品,完善产品链。

3.新能源产业

坚持高端化、高效化、智能化主攻方向,顺应我国能源结构加速向清洁化和低碳化方向转变趋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石墨烯等关键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高晶硅、薄膜电池及组件光电转换效率。重点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结构强度大的碳碳耐热材料,逐步导入到单晶硅生长炉中使用。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及新型电池,支持等离子钝化技术、全背结技术、分布式多元复合储能等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培育发展高效异质结(HIT/HJT)、N型双面(BiFi)、叠层电池等高效晶硅电池。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装备和太阳能电池及测试设备、高效光伏设备、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光电一体化取暖装备,加快风光火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在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方面,着力研究发展地面、地下分布式交流充电桩设施,集中式快速充电站设施,充换电一体化系统装备、电池更换机器人等换电设施,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重点建设宁晋县、邢台经济开发区等光伏光热基地和襄都区氢能基地,将我市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光伏光热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7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装备、太阳能电池测试设备、光伏发电系统用直流和交流逆变器等装备制造,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

和规模化应用,提高晶硅电池转化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进一步扩大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开发下游电站和分布式发电项目。培育和引进发展多晶硅制

造项目,进一步向产业链前端延展。

氢能产业链。多元化开发氢能资源,支持发展风电、光电制氢,依托焦化、化工等企业副产气体低成本制氢。依托骨干龙头企业,攻关突破大型风电机组设备智能化控制、柔性生产技术。围绕“制取、储运、加注、应用”环节补链强链,推动氢能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光电制氢,依托焦化、化工副产气体低成本制氢,加快氢气生产、储运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支持研发生产70兆帕高压车载储氢系统、大容量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储运技术、液态有机物储氢技术等氢气储运技术和装备。支持建设运营加氢站等各类氢能基础设施。

新型储能设备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型储能设备,加快发展动力锂电池、IT锂电池产品,支持研发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新型锂离子电池以及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等高性能动力锂电池材料产品。重点引进和培育空气储能、超导储能、储热、储氢等新型储能设备生产企业,推进长时间大容量、短时间大容量、分布式以及高功率等储能技术研发及应用。

4.数字经济产业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窗口期,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3D打印北斗导航虚拟现实应用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突出发展5G、雷达设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电子、智能网联汽车、网络信息安全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授时中心、京津冀时间中心)及配套产业,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推动各类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动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建设深圳(邢台)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战略载体,创建国家北斗导航应用示范城市、国内“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城市”。做大做强电子材料产业,支持研究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等,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应用。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推进工业控制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推动骨干网、城市网、园区网、企业网全面升级,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区。加快宁晋县、邢台经济开发区、邢东新区、信都区等数字产业发展,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17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链。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机遇,着力引进发展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等信息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围绕虚拟现实产业,广泛开展与军事、制造、娱乐、医疗、文化艺术、旅游等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重点行业提供VR技术应用和设备制造服务,打造国内“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城市”。围绕3D打印产业园,打造成为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大赛合作伙伴。构建“一链”(增材制造整备制造)、“两翼”(教育科技、工业制造应用推广)、“一平台”(技能大赛)发展模式。

 

5.生物医药产业

坚持仿创结合、优化品种、延伸链条,充分发挥河北农业大学与巨鹿县、清河县、信都区等省级中药材特色产品优势区合作优势,加快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中药、天然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加大感冒治疗、消炎止痛、益气补血、抗病毒等中药新药研发力度,推进中药配方颗粒及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规模化、精深化、差异化、高档化、品牌化发展,壮大提升传统饮片规模,培育饮片品牌,推进中药饮片向标准化、可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瞄准氨基酸类药物在临床和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开发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维生素及其大健康原辅料系列产品,巩固维生素B12原料药生产行业龙头地位。依托龙头企业,按照“自主开发与战略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加快生物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加强特色原料药、化学新药和通用化学药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疫苗、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大分子药物,推动生物药、现代中药新品种和天然药物等重大创新药物产业化。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鼓励企业研发监护仪、心电图机、医疗床、植介入医疗器械等医疗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

专栏:重点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特色产品和玉米深加工产品优势,加快生物制造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微生物发酵药物为基础,重点发展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特殊发酵产品与生物过程装备等,支持发展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维生素及其大健康原辅料系列产品,巩固维生素B12原料药生产行业龙头地位。

(三)大力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专业化、链条化、集约化方向,以我市46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头部企业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园区为载体,加快上下游企业空间聚集、要素优化配置,引导园区外工业企业搬迁入园,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协作高效、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瞄准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实施大力提升质量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融资上市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能力,优化产业生态、优化服务体系的“六提升两优化”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行动,走出一条“一流标准、一流质量、一流品牌、一流信誉体系”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推动广宗县自行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巨鹿县机件加工产业集群、临西轴承产业集群、隆尧县灰铸铁炊具产业集群、隆尧县食品产业集群、南宫市精品羊绒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南和宠物食品产业集群、宁晋县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宁晋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宁晋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平乡县自行车产业集群、清河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清河县羊绒产业集群、沙河市玻璃产业集群、威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信都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16个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体系提升,力争形成超500亿特色产业集群4个,超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13个,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

专栏:部分重点产业链

自行车童车产业链。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健身型、休闲型、娱乐型、时尚型等多样化自行车产品,创意型、助步型、智能型、益智型等多功能童车产品,积极培育新型代步工具、户外骑行用品、儿童玩具三大关联衍生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休闲、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四大配套服务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童车研发生产基地、全国中高端自行车制造基地。支持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争创名优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打造一批邢台自行车、童车知名品牌,推进全行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到2025年,自行车童车产业产值达到440亿元以上。

灰铸铁厨具产业链。推进搪瓷智能化生产,提升铸造环节自动化程度,发展高档搪瓷铸铁厨具。

稀有金属产业链。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石油化工、燃气轮机、高铁、电子、海洋工程、压力容器、机械制造等领域用高温合金铸锻件、合金材料,扶持发展原生、再生数控刀具、机夹刀具、焊接刀片、矿山工具、耐磨零件、钨粉、碳化钨等再生硬质合金;持续发展镍铁、钼铁、钒铁、钛铁、钨铁、铌铁、钼酸铵、镍铜、镍钼、高速工具钢等铁合金;支持废钨再生利用,提升废钨再生利用技术水平。

宠物食品产业链。大力发展玉米、小麦、大豆等植物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引导鼓励肉骨粉加工厂、核桃粉加工厂、动物油脂加工厂、包装厂、机械设备厂等配套企业发展。延伸发展宠物用品产业,发展宠物保健品、宠物药品、宠物衣服、宠物洗涤用品、宠物玩具、宠物牵引绳、宠物家具、宠物智能穿戴、宠物诊疗用具、宠物训练护具等。延伸发展宠物服务业,发展宠物宾馆、宠物训练、宠物美容、宠物诊疗、宠物赛事、宠物殡葬等产业,推动开展宠物产业会议、培训、会展等活动。延伸发展宠物繁育养殖业,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和专业饲养机构(场),完善宠物品种、类别。到2025年,宠物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五、主要任务

围绕建成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强基强链、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绿色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十大行动,扎实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强基强链提升行动

1.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以产业链发展为突破,支持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加速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按照邢台市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主攻方向,制定25条重点产业链条高质量发展分方案,从金融、品牌、设计、人才、营销、技术、科研等11个方面,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创链行动,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体系。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强链补链项目,集中突破弱项与短板,打造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领军企业在邢台布局产业项目,构建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针对拥有优势企业、但链条较短的产业,支持企业推进产业链拓展延伸,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发展提高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能力,形成3个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4个营业收入超300亿元(3005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10个营业收入超100亿元(1003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

2.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核心基础零部件和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健全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煤化工、钢铁、建材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加大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力度,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制约,提升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建立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推广保险补偿机制。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围绕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钢铁、煤盐化工、建材和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育龙头、引龙头并举,大力培育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吸引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关联配套企业聚集,推进重点产业链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向园区聚集。持续锻造产业链长板,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持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引导相关领域企业向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打造一批千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项目建设突破行动

1.强化重点项目招引

强化招商选资统筹,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工作网络,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平台招商创新平台招商、场景招商、价值链招商、线上线下招商等精准招商模式,瞄准先进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能源、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央企、跨国企业等重点企业,争取引进落地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2.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发展思路,把抓项目促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项目包联服务,建立项目清单、进度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四个清单”,强化土地、审批、资金等要素保障,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加快项目落地落实,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质效升级。定期修订发布技术改造升级投资导向目录,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每年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和“百项示范”工程,引领制造业提质增效。

(三)园区能级提升行动

1.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发挥园区对产业的核心承载作用,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等,全面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依托邢台经济开发区、沙河经济开发区、清河经济开发区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在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开发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制造业集群发展新路径。优化工业企业布局,分业施策、一企一策,推动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进区一批、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加强督导调度压实工作责任细化目标措施、明确时间节点,高质量推进“三个一批”工作按计划实施。支持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2.完善园区发展机制

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促进园区提标进位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完善开发区、园区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按照“权力责任一致、职责能力匹配、能放皆放”的原则,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程序下放给开发区和园区,赋予开发区和园区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先建后验”“多评合一”等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园区“妈妈式”营商环境。推进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完善园区通报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工作综合评价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四)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新能源光伏、输变电装备、先进金属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培育产业新优势技术,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产业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组建联合体,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共性技术需求,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与大院大所合作,建设以企业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开展“工业诊所”巡诊活动,服务邢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2.提升工业设计能力

将工业设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运营管理全过程,促进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作用,紧密结合我市制造业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设计产业链。以提高制造业企业设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工业设计主体和工业设计市场为重点,支持和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实施工业设计深化提升工程,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提升企业系统设计、协同设计、绿色设计能力。深入推进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内部组织流程再造,提高工业设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推动食品、羊绒、机械等特色产业集群与高端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深度合作,聚焦产品开发、包装升级、质量提升、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进行设计融入。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分离设计机构,支持设计公司在细分行业领域深耕细作,培育一批专业化、品牌化设计服务企业。以邢台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机构为依托,建设省内重要的设计服务业聚集区。

3.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开展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支持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完善创新机制,推进校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工程实验室,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实施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技术合作,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计划,逐步建立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五)智能制造升级行动

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加快钢铁、纺织服装、建材、煤盐化工等传统行业及新兴产业数字转型,实现高质量、智能化发展。围绕产业数字化关键环节,支持制造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快智能模块、工业软件、管理系统集成,推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流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和决策分析智能水平。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建设,推动智能装备、智能模块整体解决方案在企业智能改造中应用,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管控能力。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支持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模式试点示范等,推动建立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实现企业内部人机物互联纵向集成和企业间横向集成。深入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平台”融合发展,推动我市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提升发展能效。

2.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支持钢铁、装备、建材、光伏等行业龙头企业,构建面向行业(产业集群或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聚焦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羊绒、自行车两大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宁晋县纺织服装行业、平乡县自行车行业、清河县羊绒行业等特色产品实现智能生产、网络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延伸等功能。积极推进国内外优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邢台布局,加强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第三方开发者跨界合作,到2025年,力争培育15个面向行业(产业集群或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为构建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生态提供支撑。完善工控安全风险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开展工控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推动工控产业发展,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3.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行业应用、平台类等自主可控软件,以及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的嵌入式软件。引进培育一批优势软件企业,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外包服务,支撑发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芯片设计、信息化服务及培训等领域。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开发性采购、销售、服务平台,实现与企业内部产供销一体化平台集成应用,推进工业电商建设,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健康食品等行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或区域平台转化,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

(六)绿色安全创建行动

1.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抓好工业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为抓手,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导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转型为绿色生产企业,加快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执行更加严格的质量、环保、能耗、水耗、安全等标准,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在钢铁、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纺织等重点行业,以及产品、企业、园区、供应链、评价与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培育发展一批绿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在环保搬迁、节能节水、环保装备、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污染治理等领域实施一批绿色化改造项目。强化“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园区。围绕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培树一批节水标杆和节水型企业,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支持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创建形成30家以上节水型企业。

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积极推动工业固废利用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以尾矿、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为重点,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培育一批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重点企业。培育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龙头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依托优势企业技术装备,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

3.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提升工业企业生产安全水平。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构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加快重大工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引导各行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强化源头治理,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推进工业生产向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

(七)亩产效益提升行动

1.深化“亩均评价”体系

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高起点打好改革组合拳,高水准开展“亩均评价”,高效率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高标准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高效能推广“提高亩均效益十法”。完善“亩均评价”工作机制,从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单位能耗产值、单位排放产值等多方面对参评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类。充分发挥县(市、区)主体作用,广泛宣传发动,及时总结报道“亩均评价”和结果应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培树领跑者先进示范典型,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2.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专项行动,加大“一主三覆”推进力度,深化差异化管理,严格落实差别化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对评价A类企业,重点保障要素需求,对末档企业严格运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实现优胜劣汰;加快“低产田”处置和再开发力度,促进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强化“234+1.5”标准导向,深化“标准地”改革,依托腾笼换鸟法、机器换人法、空间换地法、电商换市法、品牌增值法、兼并提效法、管理增效法、循环利用法、设计赋值法、新品迭代法等十法,全面提升产业质效水平,确保全市参评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5%以上。

(八)优质企业培育行动

1.加强龙头企业创新引领

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态势好、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支持优质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等任务,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要素资源,快速提升规模效益水平。引导企业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品牌、技术、资源、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中国500强的本地企业集团。

2.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实施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县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市级专精特新定向培育、省级示范引领、择优打造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升级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发掘和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内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优、市场份额高、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紧抓优质企业梯次培育的主线,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突出主业,深耕细作,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3.推动企业挂牌上市

实施优质企业上市“金牛工程”,将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盈利水平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企业、重点产业链企业等,纳入市级挂牌上市企业后备库,择优推荐纳入省“蝶变计划”潜质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制定针对性培育计划,联合北、沪、深、港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河交所等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优质服务机构,通过宣传辅导、观摩培训、项目路演、资本对接等形式,分板块、分阶段、分行业开展精准培育、实地调研、跟踪指导。充分发挥企业上市联席会议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主动协调解决拟上市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环保、房产等具体问题。进一步加快上市企业辅导和验收,支持企业尽快向证监会或交易所提交申报,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九)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1.推动质量管理创新

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等优势,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供应链质量水平。引导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精益制造等管理模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供应链质量水平。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管理创新标杆示范企业。

2.强化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新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标准提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制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导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结合,加强质量提升项目建设,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争创质量管理典型标杆和企业标准“领跑者”。

3.加快知名品牌培育

聚焦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开展品牌培育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重视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建设,发挥工业设计引领作用、质量标准支撑作用,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锤炼品牌,打造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积极争创全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在装备制造领域打造一批唯一、第一产品品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优产品,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生产资料名优产品。

(十)开放协同合作行动

1.深化京津冀产业合作

加强与京津制造业产业合作,扩展技术、项目、人才交流合作,深化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钢铁、新型建材等产业对接合作,促进共同研发、协同转化、共拓市场。建立与雄安新区产业联动机制,高起点谋划建设雄安新区产业协作平台,高标准引进与雄安新区关联配套产业项目,承接雄安新区相关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打造与雄安新区产业协同发展优选地。推进冀中南地区深层次产业协作、生态共建,主动融入省会都市圈,加强与石家庄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对接合作,共建青银高端新兴产业发展轴;加强与邯郸产业对接合作,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共建高端装备、健康食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链,共促钢铁、自行车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资源基地、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基地、研发设计基地,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着力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我市与乌兹别克斯坦合建的“河北工业园”,整合优势资源,引导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出海。推广“龙头企业+园区平台”发展模式,推动境外特色产业园区顺利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结合产业链构筑实际,拓展海外项目,主动入区发展。

3.提升制造业外贸发展水平

增强制造业外贸综合实力,优化制造业出口质量结构和国际市场布局,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围绕自行车、羊绒、光伏等产业,培育一批外贸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产品配送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稳妥向外延伸产业链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完善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助力制造业企业扩大出口。推动外贸基地升级,做大做强清河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羊绒)、邢台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平乡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童车)3个国家级外贸基地,提升沙河市玻璃及制品等8个省级外贸基地建设水平。

六、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领导小组作用。邢台市制造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工作,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实行领导包联。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市县领导包联制度,聚焦产业谋划、项目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督导协调、精准施策。明确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加强协调调度,及时汇总、通报包联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包联工作落地落实。

强化督导考核。制定规划总体推进计划和年度工作分解,设计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和相关工作考核,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将责任钉深砸实。

(二)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加大财政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向制造业升级与两化融合、生产型服务业提档升级等关键领域。发挥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向转型升级企业倾斜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省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主板、北交所、新三板和河北股交所挂牌上市。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建立常态化银企、证企对接机制,推动银行、券商、投资基金、投资机构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针对制造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开展降费减负专项行动,落实“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支持制造业升级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行政性收费有关政策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坚决取缔清单外的乱收费项目和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

(三)加强产业人才支撑

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依托“人才强市”战略,加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力度,深入实施“百名硕博引进计划”“二二二”人才引进工程等,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快集聚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依托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邢台籍制造业相关人才回邢就业创业。

壮大产业人才队伍。着力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紧贴全市主导产业,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和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加大对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补贴力度,做好人才引进费用成本抵扣、利润考核的奖励措施。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大学系统培训,帮助企业家理清思路、开拓视野、提升水平。

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为基础、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保障和激励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优先推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参加国家、省、市重大工程,提供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经费支持。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深化“承诺制”改革,及时修订清理与“放管服”改革要求不一致的政策文件。全面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投资审批和“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措施,降低企业经营制度性成本。强化政务信息互联互通,扩大电子证照应用范围,提升涉市场主体高频事项全程网办率,提高营商环境便利度。完善园区配套环境,提升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加快集聚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建立供应链安全评估和风险预警制度,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生产,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加强区域合作,健全我市与京津冀各主要城市的常态化协调对接机制,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增强治理能力。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梳理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责权一致,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向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提供更优公共服务方向转变。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做到精准施策,切实提高制造业领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引导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展,畅通政企互通渠道,为政府提供产业组织协调和宣传引导等方面的支撑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开辟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