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34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6-13 发布机构: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82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主题分类: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李秀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局主要领导立即召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科室开会研究并作出安排,就我局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方面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进行研究部署,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一是视频数据全覆盖。局指挥中心与市大数据中心对接,接入全市已有公共视频信号,目前已可实时监控6.2万余个视频信号,基本实现了视频数据全覆盖。同时加强与水务、气象、水文等部门联系,做好各项业务系统维护,为领导第一时间掌握灾情汛情,提高指挥决策和调度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坚实保证。二是充实完善应急指挥“一张图”。依托省应急管理厅开发的应急管理“一张图”,不断充实完善我市 “一张图”基础数据和功能,目前已基本实现重要基础设施数据全覆盖、抢险救援力量信息全覆盖、应急物资数据全覆盖,同时该图还包含气象分析、水量雨量分析、指挥路线规划等辅助决策功能。汛前,市局将加强与省厅沟通,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的开发与使用,确保该图在今后防汛防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定期召开自然灾害风险研判会商会。我局牵头气象、水务、自规、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会商会,分析自然灾害风险,预测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提出防范应对措施,形成应急管理简报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并印发市县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指导各级各部门抓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四是构建监测数据汇聚平台。建立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共享交换前置系统,实现水务、气象、自然资源等监测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实时对接和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协同。同时,建立数据接入、智能处理、共享交换等功能的自然灾害全要素实时汇聚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综合汇聚共享和形势推演评估。五是建设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健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制作能力,运用气象、广播电视等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系统,一是完善短信渠道,通过短信给各级灾害信息员、防灾救灾责任人、人员转移责任人和重点人群精准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二是完善广播和电视渠道,灾害天气来临前,滚动插播灾害预警和防范措施的字幕信息或新闻;三是完善农村应急大喇叭渠道,利用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开展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扩展社会传播节点,构建基层预警信息发布服务体系,从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两方面,解决预警 “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市县派出各类宣传人员1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组织全市2800辆出租车、1100辆公交车滚动播放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推送各类防灾减灾信息百余条、播发新闻27条;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教育视频在线观看人数超过3000人;教育系统组织各学校全体师生开展防灾减灾主体班会活动,集体观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片共计2000余班次,参与活动师生超过140万人。下一步,我们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条幅标语等方式开展日常宣传,二是利用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营造更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针对特定人群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精准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三、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一是加强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配足配强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加强灾害信息员、安全监督员、应急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一支统一指挥、素质过硬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二是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挥好已创成社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覆盖到基层。三是开展群众参与的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指挥能力、救援救助能力和人民群众的动员能力。四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引导社会主体和家庭个人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按照省应急厅、省卫健委、省工信厅研究制定的《河北省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我们距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距广大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期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问题要解决。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并进一步发挥市减灾办的综合协调职能,牵头抓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损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最大努力。
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关注,感谢您对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建议,这将督促我们更好的履行职责,增强工作主动性。我们将不懈工作、主动思考,从多方面不断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