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司法局对邢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第07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5-06-11      发布机构: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14     字体:[  ]

体裁分类: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主题分类:公安、安全、司法           

孙西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的部署要求,将建议纳入工作谋划,深入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加强与市直各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统筹推进工作落实。

(一)公布涉企行政检查清单。组织市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及各县(市、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制定并公布涉企行政检查主体清单、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涉企行政检查频次上限、涉企行政检查标准、涉企行政检查计划和检查文书,明确检查主体、检查依据、检查事项、检查对象、检查方式以及是否跨部门联合检查等内容,未经公布的不得实施检查。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压减检查频次。升级入企扫码平台功能,自动将对象相同、时间相近的检查计划转为联合检查,减少入企次数。建立执法检查备案与扰企预警机制,对同一领域未合并的检查事项及超频次检查自动触发预警,大力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从源头上杜绝重复执法。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全过程。行政执法人员严格遵守“五个严禁”“八个不得”,做到作风纪律规范;坚持举止文明、行为得体、仪表端庄,做到仪容举止规范;实施全过程说理式执法,规范、文明、准确使用执法用语,做到执法用语规范;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全程记录、程序合法、处置适度,做到案件办理规范。

(四)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认真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及时纠正“小过重罚”问题。动态调整并严格执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清单,对依法可以采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处理的,根据包容审慎原则不罚或者免罚。对于较重的行政处罚,充分保障企业听证权利,必要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等参与。

(五)持续推动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进行分工,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建立邢台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机制,成立邢台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小组及办公室,通过行政执法监督平台线上监督、案卷评查、12345市长热线平台等多渠道发现涉企行政执法不规范问题,扎实推进执法突出问题纠治,举一反三完善涉企行政执法制度机制,持续提升涉企行执法规范化水平。

(六)畅通社会投诉反馈渠道。市县两级司法局、各行政执法单位投诉电话和邮箱统一在市司法局网站公开,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收集执法问题线索。选聘第二批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充分发挥158个企业联系点作用,持续提升行政执法工作群众满意度。

二、下一步工作

围绕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我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挥行政执法监督职能,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重点,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入企扫码制度成效,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强化入企扫码制度落实。督促每名行政执法人员严格落实“入企必扫、无事不扰”要求,同时加大对执法对象的宣传力度,持续提升企业知晓率。市、县(市、区)执法监督局将继续发挥执法监督职能,会同纪检监察、12345热线等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全面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二)开展“预约指导服务”。行政部门制定涉企预约指导服务事项清单并在各自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公开,企业可通过网上申请、电话预约邀请行政部门到企业开展政策宣贯、法治体检、合规指导。

(三)着力压减执法频次。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方式,加快落实“综合查一次”和简单事项“一表通查”机制,进一次门查多件事。除非省级以上另有规定,同一行政执法部门对同一企业主动开展现场检查的年度频次不得超过两次。

(四)强化行政执法外部监督。继续做好社会监督员选聘工作,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基层群众等选聘社会监督员,开展“伴随式”监督、参与执法监督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加强与人大、纪委、监委以及媒体的联系沟通,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持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五)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通过举办政企座谈会、恳谈会,深入企业走访等,及时倾听企业诉求和意见建议,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执法帮助,发现消除隐患。

(六)落实“三书同达”跟进服务。行政执法部门向违法企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和《合规建设提示书》,一次性告知信用修复条件、流程及合规整改要点,推动企业纠错整改、重塑信用,构建“行政处罚+修复指导+合规建议”的闭环服务。

(七)积极帮扶助企纾困。通过涉案主体“回头访”、相关事项“回头看”、相关产品“回头检”等方式强化案后跟踪指导,帮助涉案主体合规经营。重点关注中小微主体面临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送政策、送法律、送服务,在质量管理、品牌培育、业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帮助涉案主体纾困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