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草案)》 公 示
发布时间: 2024-05-22 发布机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4020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公告公示
《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草案)》
公 示
为进一步健全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照国家和省、市工作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草案。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规划》即日起开展公示,热忱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宝贵意见建议。
一、公示时间
2024年5月22日至2024年6月20日,为期30日
二、公示渠道
1、邢台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http://info.xingtai.gov.cn/
2、邢台市城市规划展厅:邢台市中华大街88号
三、意见建议反馈方式
1、邮寄地址:邢台市信都区泉北西大街769号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22室,邮编:054000
2、电子邮箱:gtkjghk203@163.com
(请在信封封面或邮件标题注明“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邢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年5月22日
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草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进一步健全邢台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化《邢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系统配置资源、保障公共利益、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特编制《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
一、规划范围
邢台市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内,东至任泽、南和城区城镇开发边界东边界,南至留村街道城镇开发边界南边界,西至南水北调干渠,北至北环路,总面积25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舒朗宜居。建设舒朗城市,控制城市高度与开发强度,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活圈建设,重点保障民生服务;加强文化传承,突出地域特色,全面提升城镇魅力。
严守底线,安全韧性。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底线管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提升公用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应对重大事件的抗风险能力。
要素统筹,空间协调。充分衔接相关专项规划,协同地上地下空间要素,合理安排蓝绿空间和各类设施用地,促进空间统筹平衡和资源优化配置。
存量挖潜,集约高效。结合城市更新,加强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资源,促进空间高效利用。
治理导向,刚弹兼备。对接管理事权,强化编管互动,切实服务基层治理;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加强刚性管控和弹性统筹。
三、功能定位
落实《邢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城市性质,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为:历史文化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制造基地和生态宜居公园城市。
四、发展规模
中心城区人口24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52.2平方公里,建筑总面积28536.1万平方米。
五、单元与街区划分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充分衔接街道(乡镇)行政管辖范围,统筹考虑规划分区、自然地理界线、基础设施廊道、成片开发等因素,结合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产业布局,规划范围共划分信都片区、襄都片区、高新片区、经开片区、任泽片区和南和片区六个片区,共66个详细规划单元,344个街区。
六、开发建设管控
1、管控分区
按照舒朗城市的空间形态要求,结合中心城区整体规划布局特征,规划划分三类管控区。
I类管控区:主要为临蓝绿空间、临历史城区界面,严控新建项目开发强度和高度,规划基准高度为27米,近水低、远水高,突出开敞感、层次感。
II类管控区:构建疏密有致的建筑布局形式,营造人性化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建筑肌理体现规整秩序,构成城市空间肌理基础。合理确定新建项目开发强度和高度,确保空间整体环境品质,规划基准高度为54米。
III类管控区:为标志性区域和节点空间,结合整体空间形态塑造要求确定新建项目开发强度,并严控沿街建筑透空率。
2、开发强度控制
结合规划管控分区,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用地性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要求,对新建区域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提出控制要求。I类管控区居住用地上限容积率为1.5,商业服务业上限容积率为2.0,II类管控区居住用地上限容积率为2.0,商业服务业上限容积率为3.0,III类管控区考虑整体形态塑造,统筹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等相关要素,综合确定开发强度。
七、蓝绿空间
统筹外围林地、水系、湿地、草地等生态要素,营造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以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依托城市公园打造泉城特色城市景观节点,规划联通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自然游憩空间的绿道网络,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可持续的蓝绿空间系统。
八、公共服务设施
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要求,深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根据相关专项规划要求,结合实际服务人口分布特征,细化落实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设施布局。
按照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配套要求,深化细化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扩大各类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九、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优化城市路网布局,采用“环+方格网”布局结构,构建以主干路为骨干,次干路和支路为集散系统的城市道路等级结构。
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合理规划公交停保场、公交首末站,沿主要客流走廊布设公交专用道,保障公共交通路权优先。
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构建以大众出行为主、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交通出行环境,形成安全、连续、畅通、公平、舒适、可达性好的步行交通系统。
依据用地规划和公共停车需求预测,结合商业商务中心、大型体育场馆、公交枢纽、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停车设施,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路内泊位为补充,中心区适度控制、外围区基本平衡的停车设施供应体系。
十、规划实施
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将详细规划成果纳入数据库,建设全市详细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依法、规范、统一、高效和高质量地推进规划实施,支撑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依据详细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以及实施城乡开发建设、整治更新和保护修复活动,激发发展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