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08-04-29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364     字体:[  ]

体裁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市委《建议》精神,我们制定了《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十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和 "十五" 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翻两番" 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台阶。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1.7%;其中市区生产总值完成116.5亿元,增长13.3%,年均增长12.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年均增长2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增长21.3%,年均增长10.2%,分别比2000年增长187%和62.7%;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23.1亿元,增长21.7%,比2000年增长118%。

    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363万吨,增长12%。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4.9%;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1.4%,比2000年提高9.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太行山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比2000年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在改组改造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提高到3.2%。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年均增长17.4%;实现利税80亿元,增长26%,年均增长25.3%,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3.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亿元,增长30%; "十五" 期间累计完成1160亿元,是 "九五" 的1.8倍。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突破, "十五" 期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0.4亿元,是 "九五" 的3倍。邢矿无碱玻璃纤维、邢钢高速线材三、四期扩建、国泰2×30万千瓦机组、建滔焦化、宁晋单晶硅、邢东煤矿、邢临高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开工建设了邢钢线材制品加工基地、隆尧东方食品城、宁晋纺织城、沙河金百家玻璃城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改变了我市无大型项目的历史。特别是2005年开展了 "项目建设年" 活动,全市176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竣工项目60个。交通建设 "十五" 期间完成投资91.2亿元,是 "九五" 的近4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149公里,比 "九五" 末新增17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4公里,增加4倍,位居全省第二;县乡公路总里程达4337公里,新增151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油路行政村达93%;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 "九五" 末的35公里提高到48公里。电力城网、农网改造步伐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企改革稳步推进,一批企业通过引进外来要素,改造重组焕发了生机,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9%;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全部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市级机构改革,实施了县级机构改革,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税费、财政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增加值增长13.6%,上缴税金增长3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7%,比 "九五" 末提高10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30.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9亿美元,年均增长21.8%,引进国内市外资金176亿元,年均增长21%,外贸出口总值16亿美元,年均增长27%。

    城市和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市规划覆盖率提高,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3个县(市)、168个乡镇完成了规划编制。市区路网日益健全,新建、改造了泉北大街、钢铁路、中兴大街等30余条道路。城市容貌明显改观,启动了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改造了达活泉公园、紫金公园、历史文化公园等城市游园,对80多条街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集中供热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90%,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污水处理厂二期竣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市)城的 "七个一" 工程基本完成,莲子镇等14个小城镇被评为省级重点镇。全市城市化率达34.5%,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全市累计完成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280项,4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213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累计申请专利1434件。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五年累计投资24.6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撤并中小学1924所,新建校舍59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0万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99.5%和99.6%。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17所,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邢台师专升为邢台学院,邢台卫校升为邢台医专,形成了 "一本三专" 高教格局;职业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培训职业技术人员24万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两所示范高职高专试点院校之一。计划生育初步扭转了被动局面,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卫生疫病防控、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了17个疾控和10个救治项目,宁晋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五年累计投资2633万元,是 "九五" 的2倍多;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在全国十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点加工业污染源治理取得成效。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占补平衡。民族宗教、人事、统计、审计、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人防、民兵预备役、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残疾人事业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均增长1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3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3243元,增长8%,分别比2000年增长52.1%和31.5%。五年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4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6亿元,比 "九五" 增长5倍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3平方米,比 "九五" 末增加了3平方米。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五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15.02万人,5.1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控目标;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35.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标准由150元提高到180元,并做到了应保尽保;启动了农村低保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推进。五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亿元,基本解决了409个村、21.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高效率地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范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惩处了腐败分子。实施 "双提工程" ,市行政服务中心启动运行,52个单位的512项审批事项进厅,实行集中办公,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行业不正之风和公路 "三乱" 得到进一步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逐步解决。规范和整顿了农资、建材、食品等重点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了假冒伪劣行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军民、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成效。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共邢台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邢部队,向中省直驻邢各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邢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五" 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一是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搞好对接,扩大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质量提升。二是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龙头形成优势产业,解决有企业无产业、有产业无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三是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在项目建设、对外开放、农业经济、企业改革等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实现突破,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四是统筹兼顾,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壮大市本级经济,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相协调。五是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发展全局的龙头,在项目建设中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形成 "全党抓经济、突出抓项目、强力抓环境" 的强大合力。六是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提速行政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成就催人奋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欠发达的市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低,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市本级经济实力弱,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且增收困难多;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广度、深度还不够,职工身份置换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干部工作作风和素质有待提高,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 "十一五" 时期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十一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纲要》深入分析了我市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企业重组步伐加快,我市在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有利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进入;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这与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相吻合,有利于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抓住历史机遇,用好这些条件,今后五年可以大有作为。

    根据 "十一五" 时期形势和任务,《纲要》提出的今后五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高举科学发展大旗,持之以恒地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坚持以富民、强县、兴市和构建和谐邢台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和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战略,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扩大开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纲要》的鲜明特点。实施好 "十一五" 规划,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 "五个统筹"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遵循以下指导原则:一是必须保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开放水平,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加快产业发展、聚集和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五是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原则,《纲要》明确的 "十一五" 时期基本要求:就是富民、强县、兴市。富民,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强县,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实力普遍增强,强县更强,弱县变强,争取在全省十强县中榜上有名,力争有更多县(市)进入全省三十强,争取所有县(市)进入全省100名以内;兴市,即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全国、全省位次前移。

    发展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万元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1:61:28。全部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6.5%。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构建和谐邢台取得明显成效。

    战略重点:以大产业为支柱,大基地为依托,大园区为平台,大项目为载体,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钢及钢制品、煤及煤化工、建材工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配件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等8大产业;发展壮大优质粮棉、肉蛋奶、干鲜果品、紧固件、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缆、医药商品流通等9大基地;做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清河羊绒科技园、隆尧东方食品城、隆尧石膏、宁晋纺织城、宁晋单晶硅、沙河金百家玻璃、南宫千喜鹤肉类食品和巨鹿淀粉加工等9大园区;努力打造临城到沙河沿107国道的百里工业经济带;建设百里太行生态旅游区;实施就业再就业、农民减负增收、农村饮水、农村交通、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城镇治污、济困助残、文体设施、社会安全等10个方面的重大 "民心工程" 。经过五年努力,力争把我市建成在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辐射国内的特色商品集散地、连接东西和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需要说明的是,《纲要》提出的目标,既考虑了我市实际,也与省 "十一五" 规划相衔接,突出了人均GDP、单位能源消耗、结构调整、人文和社会事业指标。经过五年的奋斗,实现这些目标,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为后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积聚力量。

    三、构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

    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结构调整既任重道远,又十分迫切。《纲要》把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 "十一五" 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强调继续贯彻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做强八大产业、县域经济、项目建设等战略支撑。一是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潜力产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升园区,做大龙头,促进聚集,打造高增长产业群,到 "十一五" 末,工业化水平达到60%以上,力争培育成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依托邢钢、邢矿、邢机、国泰、华龙、建滔、德龙、宁纺、晶牛等现有优势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上档。到 "十一五" 末,优势骨干企业的年产值、利税分别占到全部入统工业企业的50%和6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经济。着眼于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桥西区、桥东区、开发区、邢台县为核心,倾力打造 "三区一县" 中心城市经济,壮大实力。到2010年,中心城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以培育特色为根本,以推进开放为动力,以发展民营为重点,以增强财力为目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经济实力。发展传统特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重点,科学定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推进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羊绒、方便食品、电缆、玻璃、轴承、自行车零配件等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健全培训、技术、信用等服务体系,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展开放经济,主动与发达地区搞好观念对接、环境对接、服务对接、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发展配角经济,带动产业升级。到 "十一五" 末,沙河、清河力争在全省十强县中榜上有名;邢台县、宁晋、隆尧、内邱力争进入全省前30强。四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拓宽领域,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规范市场,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到2010年现代物流配送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改造提升餐饮、旅馆、批发零售、文化娱乐、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在烟草、石油、医药、通讯等领域发展连锁经营, "十一五" 时期连锁经营营业收入年均递增20%以上;加快年营业额超亿元的21个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完善土地、人才、资本、劳动力等市场体系,逐步把我市建成重要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统一建设目标,统一打造品牌,统一整合利用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开拓市场,着力打造 "山水太行、古都邢台" 旅游品牌,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收入达到80亿元。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推进交通、水利和电力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交通,突出抓好大广、邢和、环城等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邢德高速、邢和铁路的谋划,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地方道路改造步伐,实现山区乡村之间、平原村村之间通油路。水利,做好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青山水库等工程建设和谋划,搞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大力发展集雨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加强城乡饮水工程和滞洪区安全建设。电力,继续推进城网农网建设和改造,加快电厂七期等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六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县兴市的战略重点来抓。 "十一五" 期间力争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20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四个四百亿:即基础设施400亿,传统产业改造400亿,骨干企业再造400亿,农业产业化400亿。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市经济结构中资源型、初加工型产品比重较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而迫切。《纲要》着重从增强科技智力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强调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重点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 "质量兴企、名牌兴企" 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钢制品深加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加工和精细化工、食品深加工等产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信息化进程。支持县域特色产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四是发展节约型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到2010年,力争使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到1.7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五是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强化矿山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切实加强水环境、城市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太行山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努力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到 "十一五" 末,仍将有近400万人口继续生活在农村。《纲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一是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统揽 "三农" 工作全局,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民自愿、讲求实效的原则,搞好规划,分步实施,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抓好人畜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建成省级文明生态村。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粮棉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棉基地。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业,加快养殖带和示范区建设,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加快林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加大区域布局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森林覆盖率达到28%。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壮大龙头企业,到 "十一五" 末,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力争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2010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良种繁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农民培训教育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三是积极深化农村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推进农村税费第二阶段改革,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流通体制等项改革。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六、加速城镇化进程

    我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纲要》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聚集为切入点,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重点,梯级推进,促进城镇协调发展。一是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与衔接,到2010年,力争形成以邢台市区为中心,以清河、宁晋、隆尧、南宫为次中心,以其它县城镇和一批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探索以市区为中心,沙河、内邱、任县、南和县(市)为卫星城的 "一城四星" 组团式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统一规划。搞好中心城区建设,着力打造西北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 "十一五" 期间,全面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处理危险废物、垃圾和污水。建设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体设施,提高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环境治理,重点实施七里河生态改造工程,抓好南水北调河道两岸的绿化工作,谋划白马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污染河道治理,加大废气排放治理力度,进一步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市区二级和二级以上标准天数达到310天以上。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三是积极发展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加速次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综合实力,逐步向中等城市迈进。同时,加快发展县城镇和重点镇,力争把部分县城和重点镇率先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七、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全面开放

    未来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纲要》强调加快体制创新,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逐步建立科学决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引进外部要素为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用2-3年的时间完成以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的改制任务。加快以供销系统为重点的集体企业改革,认真抓好公用事业、垄断行业改革,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三是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探索有利于产业集中、布局优化的政策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乱收费、乱罚款的体制根源;加强财政监管,深入开展专项资金的治理,规范政府债务负担,防范财政风险;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银行与地方共同发展机制,加快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四是积极有效地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生产要素流入。改进招商方式,积极寻求与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搞好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改造,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实效。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市外国内资金,累计分别达到8亿美元和300亿元以上。同时,优化出口结构,逐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以上。

    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纲要》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全面推进和谐邢台建设。一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密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协作,逐步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支持鼓励发明创造。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巩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解决 "入学难、入托难、收费高" 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到2010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6%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同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机制。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城乡就业的机制。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覆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加强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实施开发式扶贫。五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六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功能改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巩固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成果,继续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婴儿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七是促进民主法治进程。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功能,健全村民自治制度,重视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落实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依法保障广大群众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处理应急机制。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积极扶持民族经济发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九、努力实现 "十一五" 良好开局

    2006年是实施 "十一五" 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按照《纲要》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找准落实 "十一五" 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全局出发,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些,把发展重点更突出一些,把落实力度更加大一些,为 "十一五" 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市本级财政收入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着力在壮大支撑产业上取得新进展。对全市确定的八大产业,今年重点推进钢及钢制品、纺织服装、食品、汽车及零配件、建材五大产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业;围绕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升级,提高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煤及煤化工、电子信息、医药三个新兴产业发展。抓好清河羊绒及制品、隆尧方便食品、宁晋电缆和服装、沙河玻璃、临西轴承、平乡自行车、南宫肉制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二是着力在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 活动,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考核力度,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83个,总投资增长25%以上。谋划一批投资超10亿元、超5亿元以上的立市立县项目,确保邢和高速、邢钢线材加工基地、德龙技改、新河造纸、中国玻璃城、邢矿集团玻纤三期、海源浮法三期等一批续建在建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着力在招商引资上打开新局面。面向国外和国内上海、江浙、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和京津等大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招商、上门招商、对口招商、定点招商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引进市外国内资金增长20%以上。四是着力在农民增收上拓宽新途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市级65家龙头企业为载体,重点抓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9%。扩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次。投资4亿元,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围绕中央和省今年确定的支持重点,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谋划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年建成350个文明生态村。五是着力在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上出精品和打造新亮点。市区继续抓好路网建设,重点抓好达活泉大街东延、钢铁路北延等20多条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对南北长街、东卫生街等6条小街小巷实施治理;园林广场,抓好火车站广场改造、森林公园、仲毅公园等12处工程;河道治理,继续抓好七里河、围寨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时抓好供热供气、市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新区开发、旧城及城中村改造等工程。谋划筹建市图书馆,完成市动物园搬迁扩建,对市体育馆进行改造,达到承办国际专项赛事的能力。加强城市管理,靠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水平。六是着力在推进各项改革上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骨干企业改制,支持中钢集团并购邢机公司,三年投资15亿元做大做强轧辊主业,三年后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加快加拿大GPX公司整体收购轮胎厂工作进程,鼓励支持该公司扩大 "鲸鱼" 轮胎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翻番;薄板厂、拖拉机厂、酒厂等企业通过兼并、破产等方式进行改组改制,退市进郊,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深化市直国有商业、物资、供销企业改革,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力争两年内全部完成改制任务。七是着力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上实现新提高。围绕构建 "和谐邢台" ,继续实施 "民心工程" 。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和安置问题,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以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为重点,扩大城镇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和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全面实行农村低保,解决好弱势群体的 "生活困难" 问题。扩大贫困地区中小学生 "两免一补" 范围,用两年时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解决 "因贫辍学" 问题。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全年改造中小学校舍10.4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危房3.1万平方米。谋划筹建邢台技师学院,支持邢台学院、邢台医专做好国家评估验收工作。搞好4所县级医院建设,抓好36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做好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好5万贫困群众的脱贫和108个村、4.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新发展民用燃气1万户,新增集中供热200万平方米,抓好煤气三期扩建工程,形成1亿立方米供气能力,实施天然气向临城、任县、南和、平乡、广宗等县外延工程。八是着力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提升新水平。开展 "安全生产落实年" 活动,把安全发展观贯穿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强化对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力做好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道路交通、消防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杜绝特大、特别重大事故,遏止重大事故的发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十一五" 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水平。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政府为平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奋发有为,事争一流的精神状态推进工作开展,努力在各个领域创优争先,使政府总体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加强以抓落实为核心的作风建设,落实好 "十一五" 规划的各项安排部署,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好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锐意进取,扎实苦干,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围绕行政提速、服务提质,以市优化环境指挥协调中心和市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抓巩固,抓规范,抓完善,抓提升,简化办事程序,克服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的现象。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健全内部监督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机关效能监察,狠刹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政府法治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继续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努力提高行政决策的水平和质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活动、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督三个关键环节,解决好 "乱作为" 和 "不作为" 问题,克服行政执法的随意性。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联系,接受政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坚持问计于民、决策公示、政府听证制度,把政府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加强廉政建设,打造清正廉洁高效政府。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和制止铺张浪费,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 "政绩工程" 、 "形象工程" ,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坚持从严治政,认真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减少和遏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大办案力度,坚决纠正各种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坚决惩处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以实际行动树立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接 "十五" 辉煌,开创 "十一五" 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奋发图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 "十一五" 规划和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