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08-04-13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276     字体:[  ]

体裁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本纲要根据《中共邢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五" 期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大力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政治环境,紧紧围绕 "十五" 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结构调整一条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邢、开放带动、城镇发展三大主体战略,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民营经济、企业改革与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城镇建设五项重点工作,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提前一年实现了 "翻两番、三步走" 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可完成730亿元,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万元,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0.1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两倍。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4.9%, 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4%,比2000年提高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预计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可完成398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步伐明显加快,年均增长12.6%。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新开工项目、大项目和投资额明显增多,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预计 "十五" 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60亿元,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0.4亿元,分别是 "九五" 期间的1.8倍和3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建设总投资累计完成91.2亿元, 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07公里, 分别是 "九五" 期间的3.97倍和3.1倍。水利设施建设总投资累计完成9.92亿元, 是 "九五" 期间的2.4倍。电厂扩容和城网、农网改造步伐加快,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网络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达到25万户,是2000年的167倍。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活力明显加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成立并有效运转了行政服务中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预计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可完成5.38亿美元,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99亿美元,引进国内市外资金176.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200亿元,年均增长12.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43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3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31.5%和52.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3.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 "普九" 目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54%和99.59%。高中教育成绩斐然,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了5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 "一本三专" 的格局,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十五" 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 "十一五" 时期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我市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迈进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城镇化发展处在开始提速阶段。我市建城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60万人,市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正在迈入较大城市行列。县城镇(县级市)和建制镇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趋势明显。2005年城镇化水平可达到34.5%。经济外向化程度处于加速推进阶段。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取得突破,达到107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5%,摆脱了连续7年低速增长,其中4年负增长的被动局面。预计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7.4%。工业发展处于由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阶段。近年来,我市传统工业以资源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层次较低的状况正在发生改变,能源、冶金、机械、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产业、产品结构正在加速升级。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步入攻坚阶段。目前我市以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改革亟待深化,体制性障碍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明显,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仍很繁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入关键阶段。我市地表水污染严重,河流水质均为劣V类。2005年城区空气质量指数为1.84,属于重度污染。水资源十分短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的脆弱,严重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发展的有利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处在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重组加快,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国内资本北上内移,必将带来我国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引发更大广度和深度的资产重组与整合。特别是京津冀、环渤海、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加大,我市处于几个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合作领域更宽,协作空间更大,为我们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结构、乘势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上升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区域间的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逐渐缩小,我市在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开始显现。尤其是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与工业化中期需求结构相一致,为我们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弘扬 "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 的主旋律,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干事、创业、为民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当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进,为我们集中精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看到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许多挑战和问题:我市经济欠发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地处京津冀都市圈等几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在区域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有可能被边缘化。在全省经济格局中我市处于弱势,发展的压力更大。特别是我市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大,影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战略支撑作用不强,立市立县的骨干企业少;改革总体进程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任务加重;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综合发展环境欠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政府管理方式、干部队伍素质和领导发展的能力,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 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高举科学发展大旗,持之以恒地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坚持以富民、强县、兴市和构建和谐邢台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和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战略,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全面开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促进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 "五个统筹"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只有快速发展,才能为改变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为更加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和城镇带动产业发展的互动作用,加快产业发展、聚集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达到135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万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1:61:2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率提高。重点流域水质污染及城区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00万亩,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28%。

改革开放。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保障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较好解决。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3%。

人口与人民生活。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市人口控制在707万人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年均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6%以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2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实现 "富民、强县、兴市" 目标,使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普遍增强,强县更强,弱县变强,争取在全省十强县中榜上有名,百名以后的县争取进入全省前100名;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人民生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全国、全省位次前移。经过五年努力,把我市建成在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辐射国内外的特色商品集散地、连接东西和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三、战略重点

围绕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任务,以大产业为支柱,大基地为依托,大园区为平台,大项目为载体,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知名城市、知名产业、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构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重点培育钢及钢制品业、煤及煤化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医药业等8大工业产业;培育壮大优质粮棉基地、肉蛋奶基地、干鲜果品基地、紧固件基地、煤化工基地、新型建材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电缆生产基地、医药商品流通基地等9大基地;做强市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清河羊绒科技园区、隆尧东方食品城工业园区、隆尧石膏工业园区、宁晋纺织城工业园区、宁晋单晶硅科技园区、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园区、南宫千喜鹤肉类食品工业园区、巨鹿淀粉加工工业园区等9大园区;充分利用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区土地宽裕、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努力打造临城到沙河的百里工业经济带;充分利用邢、沙、临、内四县(市)山场广阔、立地条件好,林业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努力建设百里太行生态旅游区;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农民减负增收、农村饮水、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城镇治污、农村交通、济困助残、文体设施、社会安全等10个方面的重大 "民心工程"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章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立足我市区位特点、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进一步稳定优化农业,做强提升工业,全面振兴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一、稳定优化农业,巩固基础地位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质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以稳定粮棉、做强畜牧、扩大蔬菜、优化林果、突出特色为原则,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复合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导优势农产品向特色区域集中,突出搞好粮棉、肉蛋奶、干鲜果品3大基地建设,促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种植业。粮棉以品种结构调整为重点,实施以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优质杂粮为主的优质粮和以长绒棉为主的优质棉两大工程,突出抓好优质良种引进、标准粮棉田建设、病虫害防控、加工转化,建设大型优质粮棉生产基地。主要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保持在880万亩和2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350万吨和14万吨的水平。蔬菜,提高设施蔬菜、品牌蔬菜、无公害蔬菜的比重,重点建设好环市区精品蔬菜生产区、沿106国道高效蔬菜生产区和西部山区错季菜生产区; 食用菌重点建设好沿308国道百里食用菌示范带。大力发展以中药材、花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果品质量为主,全力构筑 "一带两沿三环" 新格局:大力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在太行山区建设百公里百万亩优质干鲜果品带,沿道路、沿河渠营造林带,环市区、环县城、环乡村建设绿色屏障。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和平原绿化四大工程, 形成城(村)在林中,林在城(村)中的优美和谐环境。调整果品业的品种品质结构,优质果品率达到80%以上,逐步把我市建成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业,稳定发展猪鸡,加快发展牛羊,突出发展奶牛。以发展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畜禽养殖带和示范区建设,同时,积极发展特种养殖,丰富市场供应品种。到2010年,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肉蛋奶生产基地。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基础,培育扶持建设畜禽屠宰加工、奶制品加工、板材加工、果品储藏加工、食用菌加工等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优势明显、与农民增收关联度高的产业化龙头项目,到2010年,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按照 "公司+农户+标准+基地" 的模式,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到2010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覆盖率、农产品采标率均达到80%以上,建成77个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农产品创名牌工程,培育一批品质好、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系统构建、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六大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以农、林、牧各业优良品种研究、引进、繁育、推广应用以及当地品种改良提高为主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制定、监测检验、认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县农畜产品和林果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检测站以及资质认证等为主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以防汛抗旱、防雹减灾、动植物疫病防治、森林防火及人工影响天气和关键组织网络系统为主的农业安全生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以农业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及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组织建设、师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进一步确立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较好两大优势,突出抓好优势骨干企业再造工程、项目建设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大重点,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构筑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到 "十一五" 末工业化水平达到60%以上。

(一)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潜力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打造高增长产业群,到2010年,力争培育成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工业支柱产业。

钢及钢制品业。依托邢钢、德龙、龙海、吉泰等重点企业,按照 "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和错位竞争" 的原则,整合钢铁生产资源,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以优质线材、棒材、板带材和特钢为重点,做特、做精、做专,提升钢铁产业的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到2010年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大力发展钢制品业,重点搞好 "一区多园" 建设, "一区" 即开发区钢制品加工基地, "多园" 即分布平乡、临西、隆尧、任县、清河、威县、南宫、柏乡等县(市)的不同品种的钢制品加工园区。通过3-5年时间,力争把我市建成国内最大的优质线材、船用球扁钢、电梯导轨钢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紧固件和标准件生产基地,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

煤及煤化工业。以整合资源,强化监管,安全生产,调整结构为原则,发挥动力煤和炼焦煤资源优势,适度发展开采业,加快东庞矿井煤电路一体化建设,新建北掌矿、邢台北矿、尧山矿等矿井,原煤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的 "三高" 方针,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快发展煤化工业。重点支持中煤旭阳、内邱建滔两大煤化工企业,搞好焦炭、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能替代石油化工产品的基础化工原料及其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把我市建设成华北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建材工业。按照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保护环境" 的原则,加快高品质建材工业发展步伐,力争实现质的跨越。水泥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逐步淘汰机立窑,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玻璃行业完善浮法玻璃技术、改造格法技术、淘汰小平拉等落后工艺,发展超薄超厚超白优质浮法玻璃、安全装饰玻璃、中空玻璃、有色平板玻璃、汽车玻璃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玻璃深加工产品,重点搞好沙河金百家玻璃工业园建设。到2010年,玻璃产量达到9900万重量箱,玻璃加工率达到30%以上。加快新型建材业发展,重点支持晶牛集团的微晶玻璃和金牛能源的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及制品的产业化,在 "十一五" 期间使我市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成为建材工业新的增长点。搞好石膏、瓷土、石墨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和深加工,重点抓好隆尧石膏工业园建设,形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逐步把我市建成全省新型建材基地。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40亿元。

食品加工业。重点抓好东方食品城工业园、千喜鹤肉类食品工业园、巨鹿淀粉加工工业园等三个食品工业园;主要集中在沙河、隆尧、宁晋、新河、南和五县(市)的乳品加工产业带;主要分布在新河、宁晋、柏乡三个县的食用菌加工产业带等两条食品产业带;淀粉、油脂、米面、干鲜果品、特色资源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华龙、中旺、千喜鹤、三鹿、旭瑞、伊格、国宾、燕南、立新、金沙河面业等十大骨干企业。努力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促进传统食品向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工业化食品转变,初步形成立足冀南,面向全国,主导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食品工业体系,着力打造方便食品、肉食品、乳品、淀粉、食用菌等食品加工基地。到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130亿元。

纺织服装业。立足现有基础,以建设纺织服装强市为目标,实施名牌战略,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规模扩张,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上档,全面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棉纺织、印染业重点发展优质棉纱、纺织面料、绒布、牛仔布、工业用布、印染布等产品;服装业重点发展特色服装加工;羊绒及羊绒制品业巩固提升初加工,全力发展深加工。经过五年努力,在服装、家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三个最终产品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知名度的名牌产品。重点推进清河国际科技羊绒园区和宁晋纺织城的建设步伐,加快方圆、雪绒、蓝钻、海生、昌盛等骨干纺织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上档。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320亿元。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充分发挥原有汽车及零配件工业的基础优势,借助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网络,盘活存量资产,稳步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业,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加快长征与东风二汽合资合作步伐,扩大红星汽车生产规模,提高汽车改装总厂等改装企业技术水平,增加鲸鱼集团、汽车车架厂等零配件企业技改投入,搞好清河汽摩配件园区建设,谋划建设市汽车工业园区。到2010年,初步把我市建成河北省重型汽车及零配件加工基地,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电子信息业。主要抓好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加快系列产品和新产品开发。加快宁晋单晶硅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速规模扩张和产业链条延伸,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由思达电子公司和华商科技开发公司及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合资合作的自动化工业园项目,力争建成国内重要的防爆变频器规模化生产基地。支持金盛磁性材料公司加快建设磁性材料生产线项目。到2010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医药工业。围绕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上规模、上质量、开发新产品,促进重点流通企业向工业生产的延伸,全面搞活小企业,大力发展原料药深加工和中药产业,促进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恒利集团、邢台制药厂、临西制药厂和广宗通络药业等优势企业为龙头,积极推动医药工业企业重组联合,重点扶持恒祥、东盛英华两家流通企业做大做强,走工商联合之路,形成特色和规模优势。到2010年,建成3个中草药种植基地,努力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中药现代化提取基地和医药商品流通基地,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医药商品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二)实施骨干企业再造工程。依托邢钢、邢矿、邢机、电厂等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实施再造工程,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使优势更优,龙头更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上档。邢钢,加大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钢材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经过3-5年的努力,再造一个邢钢。邢矿,坚持地下地上并举,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扩大玻纤和钾碱离子膜生产规模,向新的领域进军,再造一个邢矿。电厂,重点推进七期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发电能力,再造一个电厂。邢机,积极寻找、引进战略投资者,切实加快改革改制改造步伐,再造一个邢机。其他优势骨干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加大投入,加强联合,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通过实施优势骨干企业再造工程,逐步实现对我市工业的再造。到 "十一五" 末,使优势骨干企业年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全部入统工业企业的50%和60%以上。

(三)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富民强县兴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坚持大中小并举,突出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够兴市强县的重大项目。 "十一五" 期间,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占到30%以上。重点抓好四个四百亿,即基础设施400亿,传统产业改造400亿,骨干企业再造400亿,农业产业化400亿。通过项目建设和增加投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存量调活,增量调优,总量调大。进一步加强协调调度,建立土地、规划、环保、金融、电力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合力解决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项目建设要与本地发展相协调,与资源条件相适应,与环境容量相匹配,与产业特色相结合。

(四)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道路。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骨干企业,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支持钢制品、食品、建材、纺织等主要工业行业,采用政府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会员制建设网络化信息平台,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共享;支持邢钢、邢机、华龙、晶牛、宁纺等重点骨干企业集成现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羊绒、自行车、轴承、电缆、板材等县域特色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开发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拓宽领域,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规范市场,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8%以上。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业,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配套服务。现代物流业,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加速昌运、恒泰、好望角、易捷和华龙等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构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壮大基础电信企业,促进相互融通和规模化经营,拓展服务领域,鼓励发展电信增值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咨询、租赁、评估、营销等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能承接国际国内业务的中介机构。

(二)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餐饮旅馆、批发零售、文化娱乐、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逐步实现集团化、网络化和规模化经营。发展提升商贸服务业,普及和创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快大型商品市场改造,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发展新的消费方式,拓宽消费领域,努力培植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住房、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信用消费,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推动消费方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加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即期消费。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功能齐全、辐射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规范完善土地、人才、资本、劳动力、产权交易等市场,加快建立和发展技术、信息等市场,构筑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促进企业的上市工作。进一步加快土地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五)做大做强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建设,以 "五个统一" 为重点,搞好太行山自然景观和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统一建设目标。以西部山区为依托,建设 "百里太行生态旅游区" 。统一打造品牌。整合全市旅游资源,以市区和邢沙临内四县(市)为核心共同打造 "山水太行、古都邢台" 旅游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统一整合利用旅游资源。以市区和临城岐山湖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为依托,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 "一日游" 、 "二日游" 精品线路。打破地域界限,充分利用周边省市旅游资源,联合打造 "多日游" 旅游热线,构建与周边省市融合贯通的大旅游圈。统一规划建设。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山区四县(市)景区的道路建设,促进西部山区景区一体化。统一开拓市场。对人文、自然景观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营销,以 "郭守敬文化节" 、 "爱情文化节" 、 "扁鹊文化节" 为载体,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 期间,重点开发太行奇峡群、前南峪、临城国家地质公园等5大明星产品,前南峪抗大旧址保护与山区生态旅游、黄巾军寨复建等11个精品项目,以及太平古乐等8个专题项目。创建3个国家级度假区和5个4A级旅游景区,形成以临城国家地质公园、太行奇峡群、前南峪等为主体的西部太行山自然和红色资源为主的旅游区域,以市区及东部地区为主的人文、民俗旅游景区。到2010年,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收入达到80亿元。

  第四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稳定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以培育特色为根本,以推进开放为动力,以发展民营为重点,以增强财力为目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经济实力,形成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共进的新格局。努力营造特色,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政策为指导,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档次。清河、沙河、宁晋、隆尧等县(市),重点依托已经形成的羊绒、玻璃、电缆、方便食品等特色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特色产业集中区为核心,发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南宫、巨鹿、威县等特色产业正在成长中的县(市),重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和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间联合重组,整合提高;支持优势企业加速扩张,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河、广宗等特色产业不明显或处在培育阶段的县,重点在把握经济全局中发现特色,在发展中创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打造特色,在科技进步中提升特色,加快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借力发展。努力打造 "亲商、富商、安商" 的良好环境,通过提高开放水平,多方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解决县域经济实力有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把自身带动能力弱的产业,连接到发达地区的产业龙头上,借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活力。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融资、创业、培训、技术、维权、信用等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增强县域经济财力,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到 "十一五" 末,沙河、清河争取在全省十强县榜上有名;邢台县、宁晋、隆尧、内邱力争进入全省前30名;百名以后的平乡、新河、南和、任县、威县、广宗争取进入全省前100名。

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财政资金重点向 "三农" 倾斜。按照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地区的自然条件,坚持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大对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农村 "五小" 设施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减负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税费的第二阶段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化粮食、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重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机制、体制、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强为 "三农" 服务的功能。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业保险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业务。

四、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乡村道路,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合理布局农村住宅,改善农村饮水,加强以改厕为重点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院落,绿化村庄,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创建文明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农村教育,搞好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活跃和丰富农民文体生活,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解决好农村的上学难、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村活动,建立健全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资建设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文明、法制教育,积极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美好家园。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入实施 "阳光工程"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引导各类劳务输出机构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建立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维护好处于流动就业中的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平稳有序向城镇转移。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地域空间结构特点和发展阶段特征,充分发挥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和城镇带动产业发展的互动作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农村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聚集为切入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合理确定各类城市建设规模、速度和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到2010年,形成以邢台市区为中心,以清河、宁晋、隆尧、南宫为次中心,以其它县城镇和一批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全市城镇人口力争达到35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

(一)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速产业聚集,促进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辐射力和带动力。依托邢钢、德龙、龙海、邢机等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线材加工基地,发展钢及钢制品业;依托煤炭资源和邢矿、旭阳、建滔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煤及煤化工业;依托建材资源和晶牛、邢矿玻纤、海源、邢矿水泥、鑫磊、沙河玻璃等,发展建材特别是新型建材业;依托方圆、雪绒、蓝钻、海生等重点企业,发展纺织服装业;依托长征、红星、鲸鱼等重点企业,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对板材市场进行整合提升,建设板材生产园区。紧紧围绕生产搞好服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网络信息等发展优势,加速好望角等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构筑现代物流平台。按照 "整体适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布局结构合理" 的原则,大力发展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商业中心,逐步形成综合商厦、特色商场、大型超市、连锁店、便民店等多层次的现代商贸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冀南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市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全面完善城市功能。搞好旧城改造,着力发展西北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尽快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新兴城区。加快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邢东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实现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处理垃圾、污水和危险废物。加快城市环路和路网建设,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基本建成以快速大运量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对城市饮用水源地实施分级保护,加快供水、节水、中水回用和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完善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生态走廊,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和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成园林城市。加快建设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体服务设施,达到能够承办专业性的国际会展和省级综合体育赛事、国际专项体育赛事的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加强环境治理,重点实施七里河生态改造工程和积极谋划白马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污染河道治理。加大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力度,提高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天数310天以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其他普通住宅建设,积极推进 "城中村" 改造,改善居住条件,保障住房供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政公用事业的服务水平,搞好城市容貌环境综合治理。 "十一五" 末,将市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依托全市发展中心城市,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全市,尤其是带动市区周边县(市)发展,拓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以桥西区、桥东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邢台县为核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等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以 "三区一县" 为核心的中心城市,逐步实施以现有市区为中心,沙河、内邱、任县、南和县城为卫星城的 "一城四星" 组团式发展,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力。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

(二)突出发展次中心城市。清河、宁晋、隆尧、南宫等县(市)借助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合理规划,扩大城区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重点搞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合理规划建设文化馆、体育馆、科研基地、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城镇环境,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美,逐步向中等城市迈进。

(三)加快发展县城镇和重点镇。加快县城的规划建设步伐,合理划定工业生产区、住宅区、公共建筑区、仓储区等。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建设。加快完善重要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功能。加大供水、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工程的建设力度,搞好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加快白塔、大陆村、王官庄、莲子镇、杨二庄、河古庙等重点镇的发展步伐。促进人口、产业、市场的集聚,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支持一些条件较好的县城镇和重点镇率先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四)创新城镇建设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和创新市政公用资产运作方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市政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完成市政公用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市政公用行业运行机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活跃住房市场,促进住房消费,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交通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邢和、邢德高速公路和邢和地方铁路等东西向交通干线建设,使我市成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积极推进大广、环城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 "井" 字型高速公路框架,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前列。加快地方道路改造步伐,提高干线公路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现乡村、平原村村通硬面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干线公路为骨架、地方道路四通八达的城乡现代公路交通体系。 "十一五" 期间,投资113亿元,建设公路6542公里。加快对邢东、邢西汽车站、农村简易站以及平乡、临西、邢东货运站的建设,搞好南宫、宁晋、巨鹿、威县、隆尧、内邱、沙河、临西、任县二级客运站的改建和迁建,完善道路运输体系。做好京郑铁路客运专线邢台段的准备和建设。

(二)水利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邢台段工程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构建我市地表水 "一总三纵四横" 的供水网络。到2010年,总干渠沿线县(市)区城镇用上长江水。积极申报青山水库工程,争取早日在国家部委立项。实施临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其它水库加固前期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实施。加快城市(镇)防洪工程建设和滏阳河中游洼地滞洪区安全建设,推进七里河、滏阳新河、南浬河等重要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全面提高抗洪减灾能力。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并搞好山区小流域治理,建设集雨工程,合理利用雨洪资源,相机多蓄水。增强平原河系的水资源调蓄能力,提高供水保障率。加强城乡饮水工程建设,确保饮水安全。

(三)电力设施建设。加强电源点建设和电网改造。加快在建电源点建设,全力推进已列入国家和省计划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如期开工。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高参数大容量发电、煤电综合开发和对电网稳定运行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后续电源点建设,加快国泰二期、河头热电厂等重大电力工程建设。优化电网布局,加快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新增110KV及以上变电容量3200MVA以上,新建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360公里以上, "十一五" 期间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超50亿元。

(四)信息设施建设。延伸和完善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改造提升电信主干网和移动通信网络,拓展网络带宽和覆盖范围。对互联网、接入网、城域网进行扩容,提高宽带接入率和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加快产业和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推动数字家庭网络发展。加快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积极推进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搞好各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诚信体系、支付系统等关键系统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第六章 增强科技和智力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提高主导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新产品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钢及钢制品、煤及煤化工、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工业产业和羊绒、方便面、电缆、玻璃、轴承、板材等县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创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广农业重大科技成果,重点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无公害栽培、设施农业、质量检测及环境监测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配套集成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特色名牌产品和绿色产品。实施科技兴山工程,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研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局部强势,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煤化工产品、生物化工制品、特种建材和耐火材料、半导体材料、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的研制开发,支持宁晋单晶硅电子原材料及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和建设思达防爆变频器规模化生产项目 、金盛高磁导率软磁铁氧体磁芯磁粉生产线、邢机纳米技术和氮强化技术在轧辊制造材料中的应用项目、临城君临药业6-APA生产项目、新河生物化工生产基地、宁晋太阳能电站、柏乡县青禾生物制药二期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开发高新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支持和鼓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河国际科技羊绒园区、宁晋单晶硅科技园区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孵化能力,努力建成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聚集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

(三)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机制。鼓励、支持邢钢、邢矿、邢机、德龙、华龙、中旺、旭阳、建滔等大中型企业,以及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建实验室和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开发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产学研联合创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中试基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民办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民办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实现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和共享,推进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的社会化应用,提高网络服务水平,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一批农业科技传播站,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推动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进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与激励制度,政府逐步退出科技评价具体工作,形成以政府奖励为主导、社会力量设奖为主体的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推动我市科普事业向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财政的风险担保基金作用,逐步建立由政府部门、企业、银行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完善、灵活的风险投资机制。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及时消除危房,建好寄宿制学校。解决优秀师资外流问题,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加强农村师资培养。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提升城市教育水平,按生源要求加强学校建设,解决小学入学难、幼儿入托难、收费高问题。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就学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办好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效整合职业技术院校、成人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建立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体系。推广完善校企联办、校校联办和 "订单" 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创办培训基地,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发挥教育、劳动、农业、科技部门办学综合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为 "三农" 服务的能力。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办一所集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开发为一体的示范性学校。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各系统各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对全社会成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和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活动,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把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构建结构布局合理、办学体制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重点搞好教师的培训培养,并积极引进各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业,增强我市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支持邢台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邢台医专等院校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教园区建设,努力把高教园区建成融合多种教育成分、具有区位优势和名牌效应的教育园区。

(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各级财政要确保一般预算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实行高等院校综合定额拨款办法。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奖学金、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资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教育对内对外开放。

三、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重要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理念。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一)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与专业结构,有计划选派干部下基层,强化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使用一批谋划能力强、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领导干部。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济惯例、具有战略眼光、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企业家,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忠实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出资人代表队伍,建立民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选送具有创新精神、在学术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到国外研修培训,大力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新技术创业者。着力培养各产业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人才队伍。

(二)扩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强化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手艺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在职培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大军。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发展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壮大农村人才队伍。鼓励各类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农民建立利益统一体。引导农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

(三)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机制。围绕重大项目攻关,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扩大和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国有企业人事制度、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择优、分配激励、保护及奖励等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合法收入的保护。培育和谐的工作团队,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积极性。

  第七章 推进体制改革和全面开放

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一、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十一五" 时期是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逐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围绕产权制度改革、职工身份置换等关键问题,以筹集改制资金为切入点,用2-3年时间完成市区国有工商企业的改制任务。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到2010年全部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探索公开招聘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路子,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重大资产损失及侵犯职工权益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出资人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快集体企业改革,重点推进供销系统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推进公用事业、垄断行业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竞争,提高效率。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实施 "提质提速" 工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行政审批公开承诺制度,健全审批和许可事项的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逐步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探索有利于产业集中、布局优化的工作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预算管理改革,研究建立全面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市本级逐步建立起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和零余额帐户清算方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县级在现有模式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项资金全部实行直接支付,并积极探索向乡级的延伸办法。规范政府债务,防范财政风险。逐步建立收入快速增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人均财力同步增加、职工群众富余的财政运行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责任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逐步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和核准两个管理办法,完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代建制,搞好投资审计,建立健全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管机制。探索建立银行与地方共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四)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落实以放宽准入、平等竞争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清理和废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规章和政策,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破除心理壁垒、操作壁垒等非政策障碍。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企业债券、上市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着力培育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上总量、扩规模、提水平。

二、努力扩大内外开放

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对内联合提升、对外开放引进作为我市未来发展的两大基本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以开放促调整、促改革、促发展。

(一)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资金。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坚持互利共赢原则,改进招商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地敲门招商,提高招商实效。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资本转移,以及京津冀都市圈、中原经济协作区等发展加快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寻求对接,努力扩大利用内外资规模和质量。做好前期工作,完善招商项目库建设,每年推出200个以上重点项目对外招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跟踪和掌握跨国公司、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动向,谋划、筛选和包装对外商有吸引力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聚集效应明显的项目进行专门推介,吸引其在我市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和产业配套基地。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鼓励自主招商、专业招商。积极发展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着力抓好行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引商和网上招商。拓宽引资领域,鼓励利用内外资对传统工业和特色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吸引内外商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引导内外资投向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着力扩展商业、旅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扩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对内对外合作。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伙伴招商,国内以京、津、沪、穗、深等大城市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台、港、澳地区为重点,国外以欧元经济协作区及日、韩、美等国家为重点,组织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活动。建设高标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打造招商引资的重点平台。推进利用外资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推动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以及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双边政府贷款,积极探索BOT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扩大间接利用外资规模。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国内市外资金累计分别达到8亿美元和300亿元以上。

(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逐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羊绒及制品、钢材、建材、单晶硅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骨干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的出口。实施大经贸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对港、澳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巩固亚、欧、北美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拉美、大洋洲等新市场。着力培育优势出口企业和出口创汇型外商投资企业,积极扶持邢钢、德龙、晶牛、宁纺、河北金都等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支持克瑞阀门等三资企业出口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晶牛、路桥等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 ,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合作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联合。立足搞大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联合。积极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京津、胶东半岛、环渤海、中原经济区等在产业、经贸、基础设施、会展、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争取在重大项目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在我市投资置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借脑发展。谋划筹建高级人才科技工业园和创新型人才创业园,吸引各类人才到我市创业兴产、共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对外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区域经济龙头。引导中小企业走 "高精专新特" 的路子,发展与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的专业化协作。

  第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倡导绿色生产和文明消费模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转变,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到 "十一五" 末,力争使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10种重要资源每吨消耗量的GDP产出率提高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60%。

(一)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在资源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资源再生、社会消费等环节,推动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倡导循环式消费,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行清洁生产,通过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搞好重点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培育50家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奠定循环经济微观基础。

(三)推动产业循环式重组。加快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钢铁行业,加快建设污水和废渣等综合处理系统,推广烟气、粉尘、废渣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实现废水、废气、废物的零排放;煤炭行业,大力推进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及煤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间的有效生态链接。发展生态农业,测土施肥,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利用农业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固)化、秸秆养殖、秸秆发电等,重点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市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18%以上。

(四)构建节约型城市模式。推进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排水管网改造,积极实行中水回用。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切实抓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橡胶、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利用,重点抓好沙河玻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促进再生资源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活动。

(五)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强化政策激励,落实促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制定和落实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健全资源管理机制、政府消费引导机制,加快建立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技术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二、节约保护资源,促进永续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对各种资源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努力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突出抓好钢铁、建材、冶金、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耗能行业,加强重点骨干企业用能跟踪管理,制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措施,力争使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到2010年力争使每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到1.7吨标准煤。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节能示范工程,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的目标,市区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达100%,县(市)达标率达60%以上。推广洁净煤利用技术,加快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及工艺设备改造。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和落后农业机械。

(二)全面开展节约用水。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方针,鼓励高效低耗水型产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整体水平。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综合节水、主攻粮田、注重增效、加快发展的思路,采取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机制节水相结合,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加速建设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集蓄节灌设施,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井灌区达0.8,渠灌区达到0.6,扩大黑龙港流域咸淡水混浇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全市旱作基本农田面积达到30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0万亩,基本实现农业灌溉用水零增长。按照严于国家标准的原则,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禁新上高耗水项目;以水平衡测试为主要监管手段,促进以电力、钢铁、纺织、造纸、采矿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强化工业节水。鼓励发展节水型服务业,控制城镇高耗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旧城区严重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增强城镇居民节水意识,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控制在200千克/天以内。对外调水、自产水,地表水、地下水,优质水、劣质水等实行优化调度和合理配置。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深化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改革,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制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逐步构建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创建省级、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三)集约利用土地与矿产。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切实保证耕地资源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推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建设高层标准厂房。盘活存量土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严格取土用地审批,依法查处违规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行为,确保如期实现 "禁实" 目标。加强矿产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禁乱采滥挖、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浪费矿产资源的采选方式,关闭浪费资源的小铁矿、小煤矿等。整合矿区资源,促进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利用程度。推广应用共生矿、伴生矿、尾矿、低品位矿的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回采率和回收率。加大地质勘察力度,增加探明储量。

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改的工作方针,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到2010年市区水、大气和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15%以内,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

搞好 "一城、三区、三镇、四水" 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城: 抓好邢台市城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使城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到2007年将市城区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到2010年初步达到国家级环保模范城标准。三区:以邢台县、巨鹿县两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带动,加快其它县生态建设,再建设三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镇:加快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工作,建成三个国家级或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四水:加强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农村集中饮用水地的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备用水源地的水库水质保护;加强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

狠抓水、大气污染治理和山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污染治理,重点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对日排放废水100吨以上的100多家企业加大治理力度,特别加强对造纸、电镀、选矿、印染等排污大户的治理,改进生产工艺,完善治污设施,减少污水产生量,实现达标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力争实现每个县(市)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市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加强对兴泰发电、邢东热电、邢西热电、邢钢、德龙、旭阳焦化等工业废气和二氧化硫排放重污染企业治理力度,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对机动车的管理,控制尾气污染。切实解决房屋拆迁、道路施工和建筑工地施工造成的二次扬尘问题。烟(粉)尘、化学耗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分别下降8%、5%和5%。太行山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矿山生态恢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丘陵区综合治理六大工程,加强对煤矿、铁矿、小选矿、小石材加工厂的治理整顿,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把太行山建设成绿色屏障。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清洁生产、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为重点,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第九章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构建法制邢台、繁荣邢台、平安邢台、文明邢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扩大就业,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形成岗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就业经济,培育更多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劳动者采用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施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和对特困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好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就业。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地区间劳务协作,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搞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和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成一个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服务快捷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制,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及失业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企事业工资、公务员工资、失业下岗人员补助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推进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行业差距,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救助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增加基金积累,提高统筹层次,改善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建立稳定、规范的资金筹措和监管机制。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将基本养老保险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拓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并向省级统筹过渡。继续完善失业保险,提高失业保险金的统筹互济能力。加快工伤保险制度建设,重点发展高风险企业保险和进城务工人员工伤保险,推进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雇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纳入社会统筹范围。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力度,完善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共同筹资机制。将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巩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关系可接续、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年老多病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增加医疗、教育援助的投入,逐步建立城市廉租房制度,解决好社会弱势群体的治病、就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切实抓好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强对口扶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增长,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 "十一五" 末,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政府对公共福利设施的投入,支持城市福利院、托老托幼、农村敬老院及残疾人综合服务等社会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建立社会福利事业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倡导、鼓励和支持互助互济。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扶贫济困。

三、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度重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公益事业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卫生信息网络,提高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艾滋病、结核病、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调整市区医院结构,市人民医院继续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其他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每个县(市)重点发展一家综合性区域中心医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到2010年达到全覆盖,实现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 和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诊。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按照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和一乡一院的原则,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建设改造,实现政府管理责任、公共卫生职能、内部运转机制和医疗服务质量四到位。加强农村卫生医技人才培养,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建立农村药品直供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1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十一五" 末,农村各乡镇、城市各社区普遍建有多功能文化中心和图书室,村村建有文化室或阅览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合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快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完成对普利寺塔、邢窑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建设工程,修复开元寺、天宁寺、古城墙、扁鹊庙等古建筑群和邢台古城内的历史街区,保护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店铺,抓好市中心文物库房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文化经济,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强文艺团体和创作队伍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创作在省内和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和艺术作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提高报刊图书的制作水平,建设市新闻中心、演播中心。到2010年,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8%,有线电视用户超过54万户。

(三)推动体育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加强重点体育设施和社区、乡村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培养竞技体育尖子人才。严格执行国家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落实奖励优惠政策,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 "少生快富" 扶贫工程,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搞好基层计生设施建设,强化服务职能,建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免费服务制度,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消除性别歧视,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解决贫困妇女儿童的安居、就医和儿童失学、辍学问题,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发展状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妇幼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民政、档案、人防、气象、宗教等各项事业。

四、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公共服务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有序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推进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公共事件处理和应急机制。构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推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扩大调解覆盖面。健全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助体系。

(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格执行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强化企业法人代表的主体责任,严查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严格执行事故赔偿标准。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控制和降低刑事发案率,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邢台。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主法制进程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构建和谐邢台提供坚实基础。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 "两个务必" 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加强集体主义和公民意识教育,推进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继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营造文明向善、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健全民主程序,丰富民主形式,改革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民意表达、批评建议、协商对话等利益诉求机制,拓宽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表达途径。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和受损对象利益补偿机制。维护人权和公民人格尊严。

(三)坚持依法行政。 "立、改、废" 并举,把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逐步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度体系。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牢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的理念,增强公信意识,严格履行承诺。依法及时公开、公布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深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进民主法制进程。

  第十章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本纲要是我市 "十一五" 期间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既承接历史,更放眼未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机制,确保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建立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市级规划与县(市)区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要明确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制订具体建设项目计划,使其成为政府安排建设投资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据本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实施本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既要与本纲要相衔接,确保全市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的落实,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突出特色。

把握发展方向,适时调控调节。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政府指导和调节经济社会运行的针对性。搞好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科学合理编制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发布产业导向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流动集中。建立规范的规划实施及调整制度。在规划实施期间,组织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市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单纯依靠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适时把就业、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科教文卫体等人文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规划指标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实施分类考核。对于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县(市)区,纳入经济社会绩效考核中。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规划落实。紧紧围绕本纲要确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项目,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大落实力度,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强化人大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共同推进规划的落实。

"十一五" 时期是推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做好 "十一五" 时期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 "十一五" 规划的各项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全市人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中共邢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实事求是,争先发展,为把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