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01-02-21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325     字体:[  ]

体裁分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目录

第一部分“九五”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1、“九五”回顾

2、面临的形势

第二部分“十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2、指导方针

3、基本任务

4、发展目标

5、2010年远景目标

第三部分 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旅游业

5、商贸流通与市场建设

6、房地产

第四部分 城镇化建设

1、城镇体系布局

2、小城镇建设

3、市区建设

4、城镇规划与管理

5、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五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拓宽发展领域

2、优化发展环境

3、不断提高素质

第六部分 科技教育

1、科技

2、教育

第七部分 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设施建设

2、交通建设

3、信息设施建设

4、电力建设

第八部分 开放联合

1、对外贸易

2、利用外资

3、利用内资

4、经济技术合作

第九部分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1、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2、就业

3、社会保障

4、卫生

5、防震减灾

第十部分 可持续发展

1、人口控制

2、资源保护和利用

3、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一部分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1、精神文明

2、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二部分 战略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4、加大治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5、拓宽筹融资渠道,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

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

纲 要

2001年2月13日邢台市第11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是跨入新世纪,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描绘鼓舞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宏伟蓝图,编制和实施好“十五”规划对我市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九五”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1、“九五”回顾

“九五”期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面对新形势,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九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如期完成,经济总量和人均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市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预计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363.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1995年的1.87倍,“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06元,是1995年的1.74倍;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排位均前移一个位次。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9亿元,年均递增13.4%。三次产业的比重由32.6:40.9:26.5演进为21.2:52:26.8,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所有制结构明显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了60%,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内部结构明显改善。预计200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7亿元,是1995年的1.56倍,年均递增9.3%。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粮经比由“八五”末的6.5:3.5调整为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8.7%提高到34.1%。乡镇企业实缴税金10.6亿元,是1995年的2.7倍,年均递增22.3%。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经济格局雏形开始形成。预计200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71亿元,是1995年的2.12倍,年均递增16.2%。“九五”期间,我市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均有了长足发展。食品工业迅猛扩张,经济支柱作用开始显现。纺织行业在市场形势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改组改造,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市第一大工业行业和全国重要的绒布、牛仔布出口基地。清河羊绒、平乡自行车、宁晋线缆、临西轴承、邢台县板材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初步形成。出现了华龙、恒利等国内知名企业,清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及制品加工集散基地。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36亿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年均递增16.6%。京深高速公路邢台段、邢钢增钢及高速线材、晶牛浮法玻璃、华龙方便面、清河羊绒深加工、新世纪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运营。

——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硬件条件明显改观。水利设施建设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马河水库、朱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保安能力明显提高,滏阳河中游治理工程和“引朱济邢”工程已开工兴建。重点公路建设总投资累计完成23亿元,是“八五”期间的6.5倍,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从无到有,百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由34公里增加到39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四横、八条线公路主框架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新建京九铁路纵贯东部三县。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3万门,无线寻呼10.3万户,分别是1995年的2.6和3倍,移动电话已达13万部,互联网从无到有,用户发展到1.5万户。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迈出较大步伐,80%以上实行了参股、控股、出售等多种形式的改组改造,两家企业股票上市。财税金融、粮食流通、住房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九五”期间,我市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初步形成了全市上下想开放、议开放、搞开放的氛围和各行各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预计到2000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4.5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3.7亿美元,是1995年以前总额的4倍多,当年利用市外国内资金34.5亿元。2000年外贸出口总值1.7亿美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1.6%。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境外投资开始起步。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预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分别比1995年提高39.9%和68.6%。平乡、临城、巨鹿、广宗基本脱贫。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7.7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8.3平方米提高到25.8平方米。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九五”期间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50项,开发新产品近300项,科技成果转换加快,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大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保持了8.9‰左右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文化、卫生、民族宗教、体育、旅游、新闻、广播电视、环保、气象、人防、地震监测预报和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面貌仍未根本改变,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在全省的位次仍居后进位置,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经济总量低,人均占有少。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43%,居第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居第9位。财政收入偏少,人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调控能力差,财政拮据状况仍然突出。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9年比全省低7.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三是改革滞后,机制性矛盾突出。政企不分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不足。四是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亟待改善。五是就业压力加大,农村人口返贫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2、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将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既有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既有不少新的发展机遇,也会遇到许多重大挑战。世界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新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结构调整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领域,但同时我们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间企业兼并重组接连不断,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跨国企业的投资方式将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正在和将会发生许多重大转折性变化,这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规范有序的体制环境,有利于我市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又给我们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增加了难度。二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既为我市扩大出口、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会使我市大批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三是由于国际结构调整和国内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我们将处在一个结构调整期,这为我市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四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它将强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这对我们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五是国家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我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六是买方市场形势将长期存在并向各个领域全面延伸,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市多数企业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老化,既缺乏东南沿海的竞争优势,又不能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严峻。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年的奋斗,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符合邢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成功经验。当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进,这为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条件。

第二部分“十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人民致富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步伐;实施科教兴邢、开放带动、城镇发展三大主体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基础原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指导方针

——坚持发展是主题。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战略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着力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全方位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带动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扶植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实施科教兴邢战略。以人为本,强化教育产业,提高全民素质;立足引进吸收转化,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大开放联合力度。进一步优化环境,实施全方位开放,借资借脑借力,实现跳越式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

3、基本任务

到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五”末的1.5倍以上,财政状况明显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效益大幅度提高。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功能得到根本改善,城镇化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跨跃。国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科技、教育和其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过五年奋斗,努力把邢台建设成我国北方重要的以食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纺织品出口基地,河北省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沟通晋冀鲁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建成省级园林城市。

4、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0亿元(2000年预计价,下同),年均递增9.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3元;财政收入达到33.6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4.3%,城镇总人口超过236万,市区人口达到80万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年均递〖JP3〗增分别为4%、9.5%和13.5%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2:51.9:31.9。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00亿元,多元化投资机制基本形成,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到2005年出口达到2.5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力争分别达到3.5亿美元和2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总人口控制在689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8.5‰左右;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教育结构明显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0元,年均递增7%左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60元,年均递增5%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5、2010年远景目标

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实力和人均占有量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城镇化水平超过45%,约136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城镇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格局,人民生活达到宽裕型小康,全市的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加快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改造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经过努力,到“十五”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1、农业

继续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稳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突出生态建设,加快片麻岩开发和沙荒地的开发绿化;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强力推进畜牧业发展,优化林果结构和品质,使三业结构更趋合理。到2005年,种植业、牧渔业、林果业产值比重调整为48:43:9,使林果、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2%。

种植业

发挥区域优势,实施集约化经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保持基本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大宗农作物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十五”末基本实现我市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

畜牧业

以规模企业为龙头,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继续扩大总量,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以鸡、猪、牛、羊为主体,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大力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加快畜禽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京广沿线蛋鸡养殖带,以宁晋、清河、巨鹿为主的瘦肉型猪基地,以南宫、威县和西部山区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以宁晋、新河、南宫为主的奶牛养殖和奶制品生产基地。

林果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果品质量,发展速生用材林为主攻方向,重点组织实施好四大工程、建设好五大基地:以山区片麻岩开发为重点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7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飞播造林75万亩;平原绿化工程,农田林网控制率由目前的57.8%达到80%以上;以京深、京九、107线、106线、308线、邢临线等6条线路为重点的通道绿化工程;完成20万亩的治沙工程。东部8县市50万亩三倍体毛白杨速生用材林基地、以威县和邢台县为主的苗木基地、山区四县市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巨鹿银花基地、新河和临城红枣基地。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扩基地、育龙头、拓市场、搞服务,努力增特色、创名牌,实施“龙头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扩基地

重点是建设好中部五县优质商品粮基地,以广宗、巨鹿、内邱为主的优质油料生产基地,以威县、南宫、临西为主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以环城区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和花卉基地,以沙河、巨鹿、广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东部县市和西部丘陵地区为主的小宗作物和名优新特产品基地。

育龙头

重点是继续培育壮大以华龙、天帅、宏威等为主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广宗伊格等为主的食用油加工龙头企业,以健民、燕南、天龙、天化为主的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以宁晋楚氏、新河益农为主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以大曹庄、好兄弟为主的奶品加工龙头企业;因势利导再培育一批新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拓市场

重点是扭转生产观念,围绕市场需求,扩大农业商品生产;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餐桌农业和订单农业;优化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抓好现有批发市场的上档升级,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增加聚集辐射效应;再谋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搞服务

重点是加强以科技和信息为重点的农业服务,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逐步将其改组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放手发展各种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性合作服务组织等,培育联结市场与农户的载体。抓好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重点抓好威县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巨鹿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桥西市级民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各个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建设一个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推动乡镇企业的二次飞跃,继续转机制、调结构、上水平。一是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小城镇积极开展工贸小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小区集中,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达到集中投入、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实现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良性互动。重点建设好清河羊绒、沙河玻璃、宁晋线缆、邢台县板材、临西轴承和平乡自行车等十个工贸小区。二是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有条件、有基础的乡镇企业可着眼“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发展高新特专产品,为城市大工业配套。而众多的企业应定位在农村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积极充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三是乡镇企业发展与县域特色经济相结合。发挥区域特色和名牌效应的作用,拾遗补缺,延伸产业链和完善服务网络,形成大中小相结合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生产经营格局。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地方,重点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进行联合和重组,促动龙头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发展起步较晚、总量较少的地方,重点抓资本积累,以点带面,迅速普及。四是乡镇企业发展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向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进军,发展混合经济。“十五”期间乡镇企业以13%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19.5亿元。

2、工业

继续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大力培植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我市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发挥多种手段的调控作用,加大培植力度,加快基础原材料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速度,发挥规模效应和群体效应,“十五”期间努力将其培育成对全市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工业支柱产业。到2005年,三大支柱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引导其他行业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四高”和“名优新特”产品,提高市场覆盖率;继续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搞好资产重组。压缩淘汰一批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经过5年努力,使全市工业基本形成整体布局基本合理,三大支柱强力支撑,经济效益根本改善的新格局。

食品工业

主要是扩大规模,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率。重点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绿色食品、专用食品、饮料和酒类。努力建成以华龙为主的北方方便食品生产基地,以广宗、南和为主的食用油生产基地,以宁晋、邢台县和市酒厂为主的酒类和饮料生产基地,华北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基地。“十五”期间,食品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到2005年占工业经济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纺织和服装工业

以羊绒、绒布、装饰布、牛仔布和羊剪绒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加强印染后整理,开发高档面料和服装,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出口,提高效益。重点组织好清河羊绒及制品深加工改造工程,宁纺集团高档纯棉超柔面料生产线,方圆集团高档装饰布面料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冶金工业

主要是加快矿山建设,扩大用于高等建筑等的优质专用钢材生产规模,谋划开发用于汽车、家电等的高档专用钢材。重点建设好王窑铁矿和邢钢综合扩能改造项目,力争把邢钢建成效益一流、国内知名的小巨人钢铁企业,扩大优质耐火材料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初步将清河耐火材料厂建成全国最具实力的耐火材料基地之一。

建材工业

突出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建材。玻璃行业重点是扩大微晶板材和浮法玻璃生产规模,加快玻璃制品生产线建设,改造提高小玻璃。水泥行业重点是现有生产能力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建设邢矿、鑫磊、奎山3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旋窑生产线。新型建材业重点开发建筑、道路专用新材料,建设粉煤灰烧结空心砖、新型防水材料和石膏深加工项目。加强造纸瓷土、石墨、石英矿等矿产超细超微产品开发和磷石膏综合利用,争取把我市建成河北非金属矿及制品的科研生产基地。

煤炭工业

加大深加工力度,提高综采及煤制品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筛选、洗选比重。重点是抓好邢矿集团、中达集团矿井改造,完成邢东煤矿建设,发展洗精煤和水煤浆,提高煤电转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机电工业

以发展优质轧辊、适销对路的小特专机电产品和协作配套零部件为重点,组织好邢机轧辊综合技改、特种线缆、轿车连轩、高性能系列阀门、单晶硅等项目建设和扩能改造。调整改造汽车行业,重点抓好长征太脱拉重型汽车制造厂与捷克的合资合作。

化学工业

以轮胎、生物化工、精细化工为重点,增加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新产品。组织建设好鲸鱼集团工程胎及全钢、半钢子午胎生产线,沙河鲁北磷铵总厂扩能改造,新河黄原胶,南宫生物农药等项目。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化工产品、高分子材料和基本原材料,向精细化、微粒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轻工业

重点是现有优势和畅销产品扩能改造,发展市场容量大的消费类最终产品,促进产品上档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组织好蓝鸟集团高档家具、康达集团胶印纸、南和造纸集团涂布白板纸、八方集团浸渍纸和市造纸一厂高档纸等项目建设。

医药工业

重点是康必得、乳疾灵、通便灵等名牌产品上规模、提档次,同时争取再开发一批优质新药。围绕名牌产品积极推动医药企业重组联合,力争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

3、建筑业

规范建设市场,壮大建筑队伍,提高企业资信度。发挥建筑业在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五”末建筑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递增7%。本着有进有退、有抓有放的原则,搞好建筑企业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和重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扶优汰劣,推进强强联合,组建1-4家集团公司,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调整,走新、特、小、细、专发展之路。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大力规范建设市场,依法约束市场主体各方行为。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和“产品准用”制度,严格企业资质审定和年检,严格规范工程与分包管理,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4、旅游业

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旅游产业意识,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强力开拓旅游市场,努力把邢台建成新兴的旅游城市。重点开发建设黄巾军中央寨、郭守敬博览城、崆山白云洞旅游区、鹊山祠、开元寺、小天池森林生态旅游区、义和团纪念馆、前南峪生态农业观光区、邢台玉泉生态园等。努力营建两个国家级风景(渡假)区,4个省级旅游渡假区,5条精品旅游专线。加大开发旅游资源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制定好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有实力的商家来邢投资,推进食、宿、行、游、购、娱协调发展,优化接待环境,增强吸引力。“十五”末,旅游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到2010年提高到10%以上。

5、商贸流通与市场建设

实施商贸流通带动战略,以建设沟通晋冀鲁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和服务业发展步伐,提高其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服务水平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年均递增12%,全市各类市场总数达到550个,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80亿元,年均递增12.4%。市场建设,市区重点扶持2-3家大型综合商贸企业,积极发展大型超市和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建成晋冀鲁接壤地区南北沟通、西联东进的重要商埠。建设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因产兴市、以市促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好各级各类市场。重点建设好临西轴承大世界,清河羊绒市场,平乡自行车零件城,邢台县板材市场,宁晋司马电缆及辅料市场,柏乡禽蛋市场,市区和郊区蔬菜批发市场等。进一步建设和发育好要素市场,重点建设人才、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同时,搞好法律、会计、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对流通领域进行战略性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对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物资等企业的改制工作。

6、房地产

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居住环境的要求,抓住推进城镇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住房分配货币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化住房公积金的收集、使用和管理;加快研究制定贷款保险和担保的有关政策,降低住房信贷风险,完善住房金融制度。二是加快住宅建设,适应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和中档商品住房,适度发展高档商品住房和别墅,限制并逐步缩减直至取消县城一般平房建设,逐步建立廉租房供应体系,同时引导住宅建设的技术创新和集约化生产,从根本上提高质量和住宅建设的产业化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全面开放房地产二级市场,大力开拓房地产租赁市场,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搞好包括出售、租赁、抵押、典当、赠与等各种不同交易方式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四是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城镇住宅小区普遍建立物业管理机制。

第四部分城镇化建设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邢台“十五”期间的核心任务之一,总体发展思路是: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幅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市区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进程,完善城市功能,突出中心地位;作为全市城镇化的重点和关键环节,突出发展县级市和县城镇,提高其区域次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合理地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担负承接县城辐射、带动周围乡镇发展的任务。全市城镇人口到“十五”末发展到236万,城镇化水平达到34.3%;到201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323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以上,实现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转折。

1、城镇体系布局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以市区为中心,以沙河、清河、南宫、宁晋为次中心,县城镇、中心镇、建制镇相配套,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框架。在布局上,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好、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城和建制镇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到2005年,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沙河、清河、南宫、宁晋4个小城市,12个县城镇,15个中心镇,55个建制镇,88个乡级镇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形成1个中心城市,沙河、清河2个中等城市,南宫、宁晋、隆尧、巨鹿4个小城市,10个县城镇,90个建制镇,68个乡级镇的城镇体系。

2、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小城镇,到2005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56万人和223万人。16个县级市和县城镇是县域范围内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承担着全市小城镇建设中聚集人口、吸纳生产要素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各县级市和县城镇在今后五年和十年间均应得到突破性大发展,分批次建成一批小城市,条件好的应争取建成中等城市。一般小城镇建设,坚持以特色经济为依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产兴镇,以市兴镇的原则,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建设特色工贸小区,扩大城镇规模。重点谋划和建设15个中心镇,在继续抓好隆尧华龙城、沙河白塔、宁晋大陆村、平乡河古庙、清河杨二庄5个示范镇的同时,再谋划建设10个中心镇。

3、市区建设

立足于提高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形象,加速人口和产业聚集,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搞好绿化美化和城市包装,提高城市品位。到2005年,市区人口发展到80万,建成区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到2010年,市区人口超过100万,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市区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20%。围绕两轴线五中心布局,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合理适度扩张建设,扩大市区规模。桥西以填充空地为主,适当向北向西开发;桥东以旧城改造为主,依托老城向外滚动发展;加快豫让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力争“十五”末具有一定规模,到2010年新区建设基本完善;统一规划高起点改造城中村,并谋划好市区进一步扩张发展的规划工作,并以周边县城和重点镇为主规划发展一批卫星城;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组织实施好退二进三和功能区调整完善,工业项目建设严格分类布点。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重点抓好“四网四工程”建设:

路网

完成二环路建设,贯通市区主要街道与二环的连接路,加快市区道路改造升级,到2005年,人均道路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到7.5平方米。

热网

完成邢西电厂、垃圾发电厂建设和邢东热电厂扩建,市区集中供热管网敷设,使市区集中供热率超过70%。

气网

完成市区煤气扩建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天然气工程项目,搞好配套项目建设。使市区气化率超过90%。

水网

完成引朱济邢、再生水回收利用项目建设,供水管网及时向新建市区延伸。

绿化工程

进一步完善达活泉、森林公园配套建设,新建百泉、桥东、桥西三座公园,完成外环路、二环路和七里河北岸绿化带建设,使市区人均绿地面积由4.7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以上,把我市建成省级以上园林化城市。

河道治理工程

完成市区全部河道的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

康居工程

在现有生活小区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园林、胜利北等几个较高档次的居住区,增加居住面积,改善居住环境,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平方米。

人防工程

按照人防法的要求,管理维护好现有人防设施,继续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人员、物资掩蔽工程50000平方米。

4、城镇规划与管理

一是尽快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根据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要求,抓紧进行城市体系规划、各个城市和乡镇规划及其各项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原有规划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尽快修订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规划体系。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豫让新区、郊区乡镇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二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城镇规划的编制、修订和报批,树立城镇规划的权威,城镇各项建设均须服从统一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三是搞好城镇设计,塑造城镇特色。依据城镇规划搞好城镇设计和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的空间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文化品位,塑造城镇特色。四是加强城镇管理工作。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城镇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加大城镇管理力度,强化市政、环卫等公用事业管理和城镇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的综合整治工作,保持城镇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健全机构、规范管理,为居民营造安全、方便、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五是积极探索路子,推进城建系统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城市管理体制从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5、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调整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和建设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做足做好经营城市大文章,建立以地生财,滚动发展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转化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实现在宏观调控下的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户籍改革相配套,彻底改革城镇住房、医疗、保险、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制,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福利制度。

第五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抓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机遇,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领域,引导和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5%以上。

1、拓宽发展领域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退出的领域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参股、购买、兼并、承包、租赁国有企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能源、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文化、教育、体育、环保、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创办和参与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环卫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设立私营或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公证处、科技咨询中心等中介组织,创办市场、开设证券交易代办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

2、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落实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简化办事手续和办事程序,在经营范围、注册登记、生产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搞好服务,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为非公有制企业在产品鉴定、职称评定、出国人员审批、项目审批、供电供水供气、土地使用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收费、乱拉赞助和以罚代管等违规违法行为。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律性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设立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法律、信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创造一个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宽松环境。

3、不断提高素质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发展传统手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向高科技、外向型、专业化、有特色方向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技术改造步伐,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投资兴办科技型企业。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扩规模、上水平,走股份合作、开放联合、外向协作的路子,实现品牌联合,发挥区域专业化优势。突出培植大户,大力扶持、培育优势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小巨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度,推动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升级;并筛选一批“苗子”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融通、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改进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六部分科技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邢”战略,把科技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教育为本,科技为先,推进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技教育发展的新突破。

1、科技

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走技术引进吸收转化和二次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路子,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技术含量。到“十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7%以上。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把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用高新技术的增量激活传统产业的存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国内外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农业领域重点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以及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的创造和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在种子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山区综合治理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工业领域重点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关键及共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创拳头和名牌产品方面实现新突破。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为依托,以现有高新技术产品为基础,精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引进开发转基因新品种、黄原胶、生物杀菌剂、酶制剂等系列产品。加快通讯复合光缆、电讯终端设备智能测试仪等新产品的开发。加快稀土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等新材料的开发应用,重点扶植蓝宇汽车尾气净化器、陶瓷滚环、超细微粉的开发和扩能改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促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加速科研机构改革进程,增强其技术创新和长入经济的能力和活力。建立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招商引资和股市融资为重要手段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十五”期间力争有3-5家科技型企业股票上市,更多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

2、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产业发展。继续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发展高中教育,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高度重视幼儿教育,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和完善特教学校建设。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规模,除新建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外,具备条件的暂时闲置教育资源逐步向高中教育转移。到“十五”末,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以上,市区2005年、全市2008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合并、合作、共建、转制、调整等形式,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若干所规模大、水平高、有特色的示范学校;高等教育采取“重组合并”、“挂靠联合”、“扩大升格”等方法,做到增量发展,力争在“十五”期间,形成我市“三大一专”的高校发展新格局,即邢台师院、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广播电视大学,并建成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建立有效机制,合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采用各种形式大力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到2010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段教师本科化,高中和高校教师中研究生比例大幅提高。鼓励多种形式办学,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七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水利、交通、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1、水利设施建设

围绕解决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两大突出问题,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

综合水利工程,新建青山水库、扩建东川口水库,新增总库容1.34亿立方米,完善卫运河引水工程,形成1.2亿立方米引水能力,积极配合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准备和建设工作;防洪保安工程,主要是市区防洪和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滏阳河中游南澧河、沙名河、北沙河河道治理,大中型水库加固等;集雨工程,谋划建设平原区河渠坑塘蓄水工程体系,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分级建设,工程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山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0平方公里;供水饮水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54处、新增日供水能力51.5万立方米,缓解城镇供水矛盾,农村建各类饮水工程1000处,解决24.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2、交通建设

进一步加大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十五”期间,建成308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118公里;完成邢临公路、邢清公路半幅和106、107、邢昔、邢都等干线公路部分路段一级改建工程,新增一级公路380公里。加快其他公路改造,将平涉、邢德、南郝、宁魏、内昔、褡石、清临等公路部分路段改建为二级,新建巨垂(106线至垂扬)二级公路,新增二级公路372公里。200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00公里,一级公路达到387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19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2.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例达到31.9%。

3、信息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促进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和设备,尽快形成市内外互联互通和网络宽带化、智能化高速信息通道,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通信传输网络,进一步建设完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使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10万门,移动电话80万部。广播电视网,完成市到县的联网工程,加快县到乡村的联网步伐。加快改造有线广播电视网网络传输平台,逐步实现网络设备、用户设备的数字化,发展网络服务业,提供高速数据传输业务,实现综合信息业务的双向传输。计算机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市级网络管理中心建设,完善互联网、构筑机关内部网,加快软硬件升级改造,努力建成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全市统一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到2005年,上网用户达到10万户。

4、电力建设

加快城网农网改造和建设步伐,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重点加强电网主网架建设,形成以220千伏电网为主的骨干网架,高中低电压配套的电网结构。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改扩建3座。同时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电厂六期和50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到2005年,220千伏变压器新增容量900兆伏安,110千伏变压器新增容量941兆伏安;供电量达到80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达到150万千瓦。

第八部分开放联合

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形势,继续实施开放联合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对外开放联合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到2005年,全市年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递增10%左右。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市外国内资金200亿元。

1、对外贸易

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外贸经营体制,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发展自营出口企业。鼓励外贸企业联合重组,向集团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扩大纺织、机械、轻工等优势产品出口,重点是羊绒及制品、高档纯棉面料及装饰布、优质钢材和轧辊等。到2005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比例达到4:1。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原有市场,开发欧美市场,提高对欧盟成员国和美加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具有潜力的独联体市场、东欧市场、拉美市场和非洲市场。

2、利用外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进招商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调整优化外资投向,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鼓励利用外资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开拓外资来源,巩固港澳台外资来源,扩大北美和日、韩的外资来源,强化在欧盟的招商引资。推进利用外资形式的多样化,扩大间接利用外资规模,积极探索BOT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进一步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鼓励自主招商、专业招商。重点抓好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包装,增加对外商的吸引力。

3、利用内资

抓住京津冀经济区发展、南资北移速度加快和中西部合作不断深入的机遇,更大规模地利用市外资金。一是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京津辐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将资金引进来。二是充分发挥贸促会、商会和驻外机构的作用,营造人缘优势,广泛开展各种交流交谊活动,吸引更多的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三是多方式利用市外资金,既可以搞合资、独资,也可以借贷,鼓励市外资金参股、收购国有企业。

4、经济技术合作

立足于发展大经贸、搞大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努力扩大利用内外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不断提升经济装备水平和技术层次。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到2005年,争取输出劳务1800人次,完成营业额3000万美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市外投资兴商办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借脑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对外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成为区域经济龙头,发挥拉动辐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走“高精专新特”的路子,发展与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的专业化协作。

第九部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把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1、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公务员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下职岗人员、贫困家庭生活补助的稳定增长机制,增收与减负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加快城镇住宅小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住宅建设,深入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实施“形象工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强对口扶贫,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强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扶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到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40%和27%以上,恩格尔系数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明显增长。

2、就业

市场就业和政府帮助就业相结合,广辟渠道扩大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进城进镇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建立连接主要地区和城市的劳动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培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3、社会保障

努力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稳定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清欠工作,提高收缴率;通过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等,开辟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加强对社会保险金的监管、调剂、增值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到2005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覆盖面市区达到70%,县级50%;农村保险基本实现保费收缴、养老金发放、基金运作规范化。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大力发展妇幼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4、卫生

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搞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二三级医院为医疗中心,以预防保健机构为预防保健中心的新格局。市人民医院作为大型综合医院继续发展提高,其它综合医院逐步改建成专科医院,现有的专科医院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把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眼科医院和中医院分别建成以肿瘤病、传染病、心脑血管病、五官病和中医中药治疗为主的特色专科医院。每个县市形成1-2家较高档次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医院,加强农村中心卫生院建设,强化一般卫生院的预防保健功能,恢复完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药市场和药品的监督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到2005年,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1.68张和2.43人。

5、防震减灾

建立先进的监测预报系统,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加强新建工程项目抗震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制度。加强地震专业知识培训,开展震灾预测,建立灾害预测模型。“十五”期间,使我市城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具备抗御6度裂度地震的能力,并使较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抗震能力有明显提高。同时,继续大力发展民政、气象、档案等社会事业。

第十部分可持续发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建立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科技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之上。

1、人口控制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贯彻基本国策,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继续保持人口低速增长。控制和减少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出生人口质量的影响,提高出生人口的先天素质。改善对人口机械增长宏观管理,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资源保护和利用

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加快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力求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立足于我市有限水资源,坚持节水、开源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以耗水水平确定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加大节水力度,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和严重污染水资源的工业项目建设,提倡循环用水,发展家庭双供水系统,提高水的利用率,严禁水的浪费现象,逐步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优先利用地表水,科学适度开采浅层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积极开发和科学利用东部平原区的咸水、微咸水;优化水资源配置,谋划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方案;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增加可供水资源量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改善水环境;全面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计划用水,建立完善以价格为主调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益。“十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50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降低10%以上。

土地资源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土地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用地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解决“空心村”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十五”期间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控制在860万亩。

矿产资源

树立矿产资源忧患意识,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逐步推进科学办矿,初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发煤炭资源的保护力度,限制、改进、关闭一批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的小型企业;做好沙河市深层铁矿资源开发的前期工作,为规模开发奠定基础;控制石膏矿开采,有序开发,加快发展石膏深加工;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争取打成3—4眼地热井,重点抓好临西大型温泉度假村项目建设;建立1—2处大型建筑饰面石材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四个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到2005年市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城市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60%;全市工业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5%;建设一批生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初步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少10%。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治理逐步实施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新建项目坚持生产设施、环保设施同步建设。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发展绿色农业,保证农产品和食品使用安全。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撑。三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环保生态工程:

污水处理工程,

完成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2010年前,沙河、宁晋、清河、南宫建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重点企业和用水大户搞好自身污水处理和重复利用,“十五”末全市主要河流、水库水质有较明显好转,达到水体功能要求。

大气净化工程,

积极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市区及各县城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供气,淘汰一批耗煤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和生活燃煤锅炉。推广农村桔杆的综合利用,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三区五带生态建设工程,

建成以森林公园、百泉灌区、环城绿化带、市区美化绿化为标志的城市生态区,以片麻岩开发、生态经济沟为主的西部山区生态区,以广宗、巨鹿、南宫沙荒地改造和50万亩毛白杨基地为主的东部平原生态区,谋划建设京广京深、京九卫运河、大沙河、清凉江、老漳河五条绿化带。

第十一部分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

1、精神文明

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提倡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发挥抗大纪念馆、冀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作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倡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准,创造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小康文化工程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争创以商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建设市会展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老年活动中心、市科技馆、市博物馆,扩建市图书馆增加藏书量并实现联网。从繁荣和净化两方面加强文化管理,建设活跃、有序、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加强文艺团体和创作队伍建设,努力写出精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扩大两报发行量,提高报刊图书的制作水平,建设市新闻中心、演播中心。到2005年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8%,有线电视用户超过30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培养竞技体育尖子人才,市区新建一座体育场,完善市体育中心建设。

2、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各级政府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机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把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扫除和基本扫除法盲。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局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增加透明度,深入开展执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依法保护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各类法律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体系。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打击非法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依靠社会力量加强防范,化解矛盾,努力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十二部分战略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是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应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把立足点放在发挥优势,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基础上,把善借外力和启动内部活力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条件加速经济发展。二是树立正确的利益得失观。下大力改变以往思想不够解放,急功近利,引进外力不够大胆的状况,确立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共享意识,兼顾眼前利益和长期发展。以开放让利引进人才、资金和管理。三是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采取积极灵活的发展策略,深入挖掘政策资源的潜力,只要对发展经济有利,就要大胆实践、大胆探索。

2、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或到省外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学习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先进地区、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技术入股、分配或奖励股权期权等手段,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来邢台创业。高薪聘请名牌大学、知名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集团的专家、教授、高层次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来邢服务。建立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委以重任,放手使用,为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重视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探索实施“反租倒包”、“股田制”、转包转租等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方式,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邢台实际进行创造性地应用,建立规范、高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原有工厂制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司制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新上项目一律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和完善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经营者能上能下的择优机制,职工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资产加速增值的资本运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落实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加大通过市场公开选聘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力度,实行包括风险抵押在内的年薪制,强化经营风险意识和经营责任,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收缩战线,加强重点,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和途径,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通过参股、贴息、风险投资等形式,把国有资本投入高新技术、基础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政府不再出资新办非公益性的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

4、加大治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顾全大局,支持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改变相互扯皮推诿等官僚作风,坚决杜绝吃、拿、卡、要和“三乱”现象。继续加强纪检、监察、舆论宣传等部门的监督,开展下评上活动,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处理,进行曝光。严厉打击村霸、路霸、市霸等欺生排外、欺行霸市行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拓宽筹融资渠道,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广开筹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筹融资体制。一是探索建立社会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城乡居民储蓄转向投资置业。二是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争取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邢投资。三是进一步加大银行筹融资力度。四是扩大股票、债券融资。选择一批好的企业和项目,争取在国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向社会直接融资。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包括国债资金、预算内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等。六是努力增加政府投资来源。结合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股本结构调整力度,置换和盘活国有资产;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供应机制,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利用土地级差收入筹措资金;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6、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

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把政府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规范市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建立起精干高效、运转灵活、公正廉洁的政府管理系统。改革和完善宏观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优化经济政策与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合,提高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为微观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