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发布时间: 2011-12-29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160     字体:[  ]

体裁分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2011年2月25日邢台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 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力求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邢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2011--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 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提前一年实现了 "翻两番、三步走" 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完成了 "十一五" 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实施 "十二五" 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210.6亿元(快报,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年均增长10.7%。全部财政收入实现132.9亿元,是2005年2.2倍,年均增长1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1亿元,年均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4.7亿元,年均增长17.7%。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新能源、煤化工等三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2.5%,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稳步提升;钢铁、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及发展的内生力明显增强。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93亿元,是 "十五" 期间的3倍,年均增长23.1%,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709个,完成投资1285亿元,分别是 "十五" 期间的1.5倍和2.7倍。开工建设了旭阳和建滔煤化工、晶龙单晶硅及光伏电池、中钢邢机综合技改、今麦郎提质扩能、沙河电厂等一批投资10亿元、2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积蓄了发展后劲。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谋划实施了 "一城五星" 战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2.5%,比 "十五" 末提高8个百分点。开工建设了七里河综合开发、大开元寺文化园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城镇品位得到提升。实施西联东出战略,开工建设了大广高速、邢汾高速、邢衡高速、石武高铁、邢黄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水利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1亿元,是 "十五" 期间的2倍。工业聚集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了县县都有聚集区。城市电网、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节能减排强力推进,生态环境继续好转。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实施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集中开展节能减排 "双三十" 攻坚行动,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104.8万千瓦,落后钢铁104万吨、水泥576万吨、玻璃4697万重量箱,关停小造纸企业46家,拆除土石灰窑386座、市区燃煤锅炉442台;实施余热余压利用、锅炉改造等节能重点项目127个,形成节能能力100万吨标准煤。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8.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提前一年实现了 "十一五" 目标;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0年,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40天,比2005年增加75天。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削减,有效运转了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48户市属亏困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和破产。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深化,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68.5亿美元,其中出口40.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增加。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0.9亿美元,引进国内市外资金累计505.7亿元,分别是 "十五" 期间的2.8倍和2.9倍。
  社会发展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完成2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持续扩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品位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744元和4965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和0.5倍。
 
    二、有利条件
  展望 "十二五" 时期,我们面临着诸多有利发展形势。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产业结构新的变革,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上实现突破。二是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国内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我市装备制造工业和钢铁、建材、煤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以及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消费品工业具有较大的扩张提升空间。三是我省加大沿海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发挥临近京津和环渤海优势,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对内合作步伐。四是冀中南城市群战略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五是我市石武、邢黄、邢和三条铁路和邢汾、邢衡、大广、京港澳(改扩建)等高速公路以及市域内路网的加快建设,邢台机场建设的积极推进,将使区位条件得到质的提升,为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区域竞争创造了新优势。六是全市一大批工业聚集区(园区)加速形成,基础设施和发展软环境明显提升,夯实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七是我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心思进,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复苏还要经历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发达国家凸显 "再工业化" 倾向,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国际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十二五" 时期,我市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一是在综合实力上,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少、发展速度慢、经济结构不优、社会事业欠账多、人民生活不富裕的基本市情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在发展方式上,产业链条短、终端高端产品少、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资源型行业占比大、自主创新能力差、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的条件下,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迫切。三是在城乡统筹上,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化水平低,中心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差,城市和园区聚集产业、聚集财富、聚集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够,县域经济实力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四是在改善民生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难度较大。五是在开放创新上,招商氛围仍不够浓,开放层次和水平仍低,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固步自封、自足自满的小农意识仍较严重。六是在发展环境上,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发展软环境不够优化,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干部队伍作风、机关工作效能和领导推动发展的能力,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既要审时度势、增强机遇意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又要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新一轮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实施一极、一带、一区、一批 "四个一" 战略,强化项目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 "三大支撑" ,更加注重扩大经济总量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惠及民生和保持稳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优质高效地推进加快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一切围绕加快发展,一切服从加快发展,一切为了加快发展,坚定决心,增强信心,持续上项目、增投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大增量、扩张总量,追赶先进、提升位次。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把转变发展方式固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以工业聚集区(园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开放创新。把开放招商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创新理念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手段,聚集、发挥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切实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借资、借智、借力发展。
  必须更大力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把发展环境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全力打造宜商、宜业的发展软环境;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压力、提动力,形成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二五" 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使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7万元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5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860亿元,年均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累计实现86亿美元,年均增长20%。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突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度明显提高。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以上;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等新的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60%。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增加值增速高于生产总值2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综合生产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9%以上。 "一城五星" 实现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1.5%。
  资源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达到省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0%。林木覆盖率达到29%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840万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5万公顷。
  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686元和7466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5%,力争增幅与生产总值同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县(市、区)。城乡低保标准均提高20%以上。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3%。以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经过努力,逐步把我市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区和技术创新的扩散地,冀中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西联东出、南承北接的交通枢纽,晋冀鲁豫接壤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兴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到2015年,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位次前移,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力争有3个以上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30强,百名以后的县争取进入全省前100名,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一个经济充满活力、社会稳定和谐、文化特色明显、人民生活比较宽裕的新邢台。
 
第三章 实施 "四个一" 战略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围绕实现转型升级、赶先进位两大任务,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举全市之力突出抓好一极、一带、一区、一批 "四个一" 战略重点,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构筑 "一城五星" 增长极
  加快推进 "一城五星" 规划和建设步伐,发挥好桥西区、桥东区、市开发区在中心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理顺 "一城" 与 "五星" 管理体制,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范围,全面实现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任县、南和县等县(市)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科学确定职能分工,加快推进 "一城五星" 产业布局规划实施,引进和聚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加快发展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煤化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 "一城五星" 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财税、户籍等政策杠杆,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促进人口集聚,大幅提高 "一城五星" 城市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 "一城" 与 "五星" 之间以及 "五星" 相互间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统筹 "一城五星" 绿化,建设连接 "一城五星" 的绿色长廊;建设 "一城五星" 统一的供气、供热、供水、通信、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到2015年全面实行公交同卡、通信同费、公民权利同等、公共服务同质同价,建成 "一城" 与 "五星" 间功能分工明确、快速交通相连、生态绿带相间,拥有150万城市人口的区域性较大中心城市, "一城五星" 经济总量达到全市的6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基本接近发达地区水平,建成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打造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
  充分利用太行山前、京广铁路沿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捷的优势,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开放带动,吸引集聚生产要素,加快打造包括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柏乡县在内的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全面推进山前6县(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一批精品钢材、重型装备、煤化深加工、玻璃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重大项目,调整优化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依托重化工业基础,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实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逐步建成全市工业经济的隆起带。到2015年,6县(市)工业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0%以上,6县(市)全部财政收入总量力争达到160亿元。
  三、发展东部县域特色经济区
  宁晋县、巨鹿县、平乡县、新河县、广宗县、南宫市、威县、临西县、清河县、大曹庄管理区等,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和农副产品资源及人力资本等优势,利用好邢黄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快盐矿开发及盐化工产业发展,推进电线电缆、纺织服装、自行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汽摩配件、轴承、羊绒等县域特色产业扩总量、上水平,形成错位发展、产业聚集、相互关联、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形成10县(市、区)对标赶超、竞相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到2015年,实现强县更强、弱县变强,10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力争财政收入全部达到3亿元以上,有3个以上县(市)超过10亿元。
  四、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超千亿元的产业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培育邢台旭阳煤化工园区、邢台光伏光热工业聚集区等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培育旭阳、晶龙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等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大大提升我市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实施优势骨干企业倍增计划。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大型企业或成长型企业,开展倍增、超倍增行动,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先配置生产要素,争取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销售收入和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加快建设工业聚集区。按照 "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 的思路,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转移,着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行业竞争力强的工业聚集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实施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搭建投融资平台,简化项目入区审批,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建立高效管理体制。 "一城五星" 重点规划建设9个聚集区,每个县(市)及大曹庄管理区在县城周边建设1-2个聚集区,力争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聚集区达到15个,所有县城聚集区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优势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工业聚集区
 
  15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重点培育旭阳、冀中能源、晶龙、邢钢、德龙、中钢邢机、龙海、今麦郎、建滔、龙星、金后盾、吉泰、迎新、惠宁、昊华等企业。
  5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重点培育蓝鸟、晶牛玻璃、思达电子、光源、三环、庆丰光能、邢台电缆厂、兴达饲料、南宫千喜鹤、海生实业、安全实业、凯特饲料、大光明、长城玻璃、长红玻璃、盛泰制管、恒利制药、金沙河面业、宁纺、永进电缆、金世纪电缆、惠尔信、玉峰淀粉、燕南淀粉、三昌纺织、芬望得纺织、潮汕纺织、吉恒源实业、健民淀粉、天牛啤酒、御捷马专用车、慧兴羊绒、奥莱克绒毛、君临药业、远大阀门、奎山水泥、中联水泥、金丰风电、华宇法兰、劲超电缆、强久、恒驰、海纳电子、深圳电子光伏、华新建材、东方纸业等企业。
   "一城五星" 9个工业聚集区:邢台旭阳煤化工园区、邢台光伏光热工业聚集区、邢台汽车产业聚集区、邢台玻璃产业基地、内丘官庄大孟工业聚集区、任县工业聚集区、南和装备制造工业园、邢西工业聚集区、内丘清修岗工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