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11-12-29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167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产业,具有 "低能耗、低排放、高倍增、高渗透" 的特征,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抓手。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是推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 以来,我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10年软件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2.71亿元,同比增长132.64%,比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5倍;软件业务收入124.22亿元,同比增长221.56%;软件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7.92亿元,同比增长247.64%。软件与离岸外包出口初具规模。
软件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到 "十一五" 末,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64家,登记软件产品2488个,68家企业获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21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建设和形成了石家庄、廊坊、秦皇岛等一批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石家庄软件园、廊坊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信息服务核心区(京东信息服务核心区)、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唐山工业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区、保定智能电网产业基地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其中石家庄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医疗电子、电力电子、安防电子、交通电子、智能仪表、节能环保监测、智能控制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发展迅速,重点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软件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部分技术处于国内或世界领先水平。建立了信息化测评、软件评测、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信息传输服务业持续增长。全省电信用户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到2010年底,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5604.9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125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4353.5万户,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性逐步显现;宽带网络用户规模达667万户,手机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08.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6.4%;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初步实现了全省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和业务贯通;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线电视总户数716万户,已转换完成37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到 "十一五" 末,全省域名总数达到260101个,网站总数达到53005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深入,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营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数字处理、生产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行业应用、农村信息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涌现出 "中国钢铁产业网" 、 "大宗农产品采购网" 、 "中国搜丝网" 等一批品牌网站,推动了我省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宽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和3G业务的不断拓展,基础电信运营商加速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联通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移动 "惠农100" 、电信 "商务领航" 及多个行业应用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多个领域。
(二)面临形势
1、软件服务业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以高性能计算、云计算、泛在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概念不断涌现,加速了信息技术与其它领域技术的融合,为软件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网络服务、软件服务成为产业发展新的特征,是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发展领域。
2、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网业务的相互融合,使信息内容服务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领域。
3、数据外包服务已形成国际趋势。随着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服务、软件外包、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存储与备份等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机构、大型科研机构及电信、金融、保险、证券等大企业集团对数据服务要求不断提升,数据产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热点。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将催生出云计算产业、物联网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推动新的产业布局,区域间、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将呈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态势。
4、电信运营商加速转型发展。在信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下,行业间融合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主导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传统运营商加快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业务创新、市场监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增值电信服务水平将成为衡量电信企业运营质量的重要标准。
5、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层面,2011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国家 "十二五" 规划纲要把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出了区域协调发展。从省内来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环首都新兴产业示范区开发建设的总体构想,产业聚集趋势将逐步显现,为我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存在问题
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我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产业规模较小,聚集度较低,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速度和发展水平与京津相比差距较大,承接产业转移和聚集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尚未形成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多数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在技术研发、生产、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资金匮乏。三是创新能力弱,转化能力不足,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市场开拓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成果缺乏应用带动,且技术转化率低,人才、创新和产业互动发展的环境尚未形成。四是产业外向型水平低,出口创汇、开展区域和国际间合作、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足,与山东、辽宁等相邻省份差距较大。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培养与市场需求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人才供给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端软件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严重短缺,缺乏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人才短缺与人才外流并存。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遵循 "科学布局、产业聚集,应用为主、市场驱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加强合作、对接京津" 的原则,履行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发挥经济增长的倍增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作用,实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努力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打造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业(含通信业)超过500亿元。软件与离岸服务外包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建设7大产业聚集区,打造2个数据产业名城,培育1-2家产值规模超10亿元、5家超5亿元、10家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扶持50个品牌特色企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形成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基础、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核心、京津冀协调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重点
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软件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突出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拓展增值业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
(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充分发挥我省在行业应用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领域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现代物流、远程教育等领域,积极发展行业和多媒体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地理信息与卫星导航等通用软件。做大做强通信电子、医疗电子、节能环保、安防和智能家居电子、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智能仪器仪表设备、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企业管理、产品设计、自动控制、集成平台、系统仿真、先进制造等工业应用软件的发展。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发展面向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网络应用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软件测试服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审计、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大力扶持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
(二)信息内容服务业
加快信息资源项目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积极培育信息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电子商务数据库、行业应用数据库、农村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库等一批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做大做强100个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应用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产品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以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为依托,建设和完善公共支撑平台,加快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大力发展集信息集成、数据加工于一体的环京津综合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三)信息传输服务业
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进程,加强3G网络和无线城市建设。面向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双向改造和 "三网融合" 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大力发展融合业务。完善农村地区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和延伸工作,推动农村信息化应用,积极创新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公众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主机托管、数据加工与处理、内容服务、呼叫中心、容灾备份等外包服务。
四、产业聚集区建设
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有序、资源共享、协作发展、聚集效应强的产业发展格局。
石家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依托石家庄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软件、通信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加强与中关村软件园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软件外包业务;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器托管和信息系统运维、地理信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外包、呼叫中心为主体的综合信息服务业。依托中国电科石家庄产业基地,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发展,推进卫星导航运营中心、测试认证中心、研发中心和卫星导航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射频识别(RFID)、传感网、机对机通信(M2M)、电子产品代码(EPC)等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强化技术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等方面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扶持一批具有先进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聚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技术的关联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和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到 "十二五" 末,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廊坊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廊坊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以中国联通华北(廊坊)基地、润泽国际信息港、信和服务外包基地、华为廊坊产业基地(华为技术服务公司)、中太现代服务业基地、燕郊软件园、中科廊坊科技谷为支撑,加强与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高端企业集团的合作,在云计算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行业应用软件和平台服务、物联网信息服务、软件与信息外包服务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增强基地服务功能和产业聚集能力,建成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信息服务核心区,打造国内数据产业名城,到 "十二五" 末,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依托燕山大学国家科技园、IBM(秦皇岛)物联网技术中心、数据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数据产业研发中心和北戴河硅谷湾,优先发展数据服务业,大力培育数据内容业,鼓励发展数据软硬件研发及制造业,配套发展相关教育培训产业。继续扶持医疗电子、智能控制、安防与楼宇自控、智能家居、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各类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发展;加快推进港口综合管理与服务、远程健康咨询、电梯远程数据管理等信息技术平台和服务外包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建设多个具备数据存储、数据灾备、数据挖掘分析处理和流通服务等功能的数据中心,建成集数据传输与服务、应用软件、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和三维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数据产业集群;推进数据产业名城建设,打造中国 "数谷" 、 "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 ,建成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数据产业集群。到 "十二五" 末,形成年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唐山工业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建设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以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积极打造和推进唐山工业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唐山五大主导产业巨大的信息化改造需求,依托陆凯科技、微尔、汇中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行业管理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等。谋划和实施唐山软件园建设,重点推进IDC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东软集团、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园区,打造集产、学、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推进 "数字家庭" 和多业务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到 "十二五" 末,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保定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依托 "中国电谷" 、保定软件园和华北电力大学,以服务智能电网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电力电子软件发展为重点,推动新型储能、智能输变电、节能环保等电力装备和电力传输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推动电力电子软件企业联盟发展和战略重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重要的嵌入式电力软件产品制造基地。到 "十二五" 末,形成5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承德智能化仪器仪表基地:推动智能化仪器仪表产品、软件产品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鼓励企业间开展专业分工协作,提高对接配套和系统集成能力,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推进。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时机,引导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向物联网应用产品研发、生产、服务方向发展。到 "十二五" 末,以智能化仪器仪表基地为主要依托的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涿州新兴智慧产业基地:抓住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机遇,依托北京智力优势,以涿州开发区、京南智慧产业园和松林店园区为载体,形成电子信息、智慧产业、物探数据处理等高科技企业聚集区。建设软件研发、集成电路测试服务、网络数字终端及无线移动终端、税控设备、IC卡及读写机具产业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强化产业集群效应。搭建物联网、云计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云计算服务中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到 "十二五" 末,形成2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
五、重大工程
(一)京津冀产业对接工程
充分发挥我省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主动与京津产业对接,推动我省与京津地区在电子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围绕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建设,实现环首都14县(市、区)固定电话无长途,移动电话与北京无漫游,促进与首都的全面对接。加强公众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与管理,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到 "十二五" 末,形成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软件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服务外包开拓工程
积极发展以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IT基础设施外包、呼叫中心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软件本地化、数据录入、软件服务等软件外包业务;不断开拓软件测试外包、软件开发外包等软件外包业务。鼓励国际知名软件企业与省内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基地,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与京津等一线城市的国际服务外包战略转移,大力扶持离岸外包。
(三)电信转型促进工程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需求为主导,加快推进基础电信运营商业务转型,构建基于通信网络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升级,全面构建面向应用、普遍覆盖、绿色高效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建设高速、稳定、安全的光纤宽带网络,扩大3G网络的深度、广度覆盖,提升IPv4地址资源使用效率。围绕电信业务应用转型,推广和实施电子政务、无线交管、无线城管、无线医疗、价格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行业应用项目。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管理服务、社会事业、基层党建等方面的应用。继续加强与国家大型电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以软件研发、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综合信息服务企业。
(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在生产现场管理、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研发设计、过程控制、自动化设备改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五)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育工程
大力开拓农村信息服务市场,整合涉农信息网络和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面向 "三农" 的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商务交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信息服务体系,培育和健全全民数字健康服务平台。
(六)物联网产业发展工程
抓住物联网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和提升我省现有通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突破传感器、电子标签、配套接口、网络整合集成等物联网核心技术,遴选典型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力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七)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加强研发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借助省内及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企业集团及相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石家庄物联网研发中心、航天信息河北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廊坊物联网信息服务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工业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和秦皇岛数据产业研发中心建设,打造集研发、孵化、培训及交流于一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创新发展平台。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国家级平台资源,建设河北省软件、集成电路、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主要措施
(一)落实政策,完善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产业发展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完善服务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各类企业进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支持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和创新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应用模式;将本省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列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和推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的人文和政策环境。
(二)拓宽渠道,多元投入
统筹使用支持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多元化资本参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推动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深刻认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制度化的跨部门协调会商机制,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力求 "十二五" 期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打造平台,聚集发展
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建设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基地,提升园区的孵化能力和特色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的孵化中心(基地)和测试认证、共性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产业聚集发展环境;支持企业间通过联合接单、承接重大项目等形式,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产业联盟;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聚集的带动作用,鼓励大企业设立研发基地,推动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带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链聚集发展。
(五)吸引人才,强化支撑
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鼓励校、企、产业园区联合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类重点学科和专业,加大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做好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引进工作,下大力引进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软件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来冀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