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1-12-03 发布机构: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509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
防震减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加快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邢台,有效保障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河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普遍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机制逐步建立,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1.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地震台网建设有序推进,配合河北省地震局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改造基准站6个、基本站1个,新建16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基本站,依托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一般站65个,安装强震仪、烈度仪等仪器88套,38所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端。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了邢台市地震台网中心。前兆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邢台市宏观数字化井水位观测网、CO2土壤断层气数字化观测网,对邢台市辖区9口水井和3个CO2观测点实施分钟级数字化观测、网络传输。升级改造邢台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更换了台网数据交换和存储服务器、EQIM震情速报信息系统服务器、UPS电源等。认真开展会商机制改革,加强晋冀鲁豫交界区地震趋势联防会商工作,与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建立局台联合会商、异常核实分析合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置2017年临城3.7级等有感地震6次,及时开展震后趋势会商,科学服务政府决策。
2.震灾风险防治水平稳步提升。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成为市规委会成员单位,从城市规划源头上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升抗震设防在城市建设中指导作用;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五代区划图),在土地招拍挂前提前介入,对拟出让土地出具地震安全性初步意见,为建设工程单位提供抗震设防参数;将抗震设防要求列入建设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程序,将抗震设防专项竣工验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全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工作,对学校建筑、医院建筑、一般工程、重大工程进行了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积极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和基于遥感影像的房屋抗震性能初判,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各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和危房抗震改造工程等,全市房屋设施抗震能力进一步增强。
3.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地震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组织架构、职责职能、运行机制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责,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与邢台军分区、武警部队、消防救援支队建立了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印发实施了《邢台市应对突发事件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实施办法》《邢台市抢险救灾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制定了流程图,进一步理顺了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了《邢台市突发事件总体预案》、《邢台市地震应急预案》等各级各类预案。不断壮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组建首支市级综合应急抢险队伍,市卫健、供水、供电、通讯等部门组建了应急分队,社区成立志愿应急救援队40余支;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设立乡级防震减灾助理员210名、灾害信息员386名。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市县两级举办大型综合性演练16次,各有关单位、学校、医院、企业等开展日常应急疏散演练,应急处置、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邢台市城区22处主要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占地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可满足约23万人临时安置。完善应急指挥与辅助决策系统,升级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软件,提高了震后快速评估、迅速救援能力。新建库容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帐篷、棉被等各类救灾物资;与大型厂家或知名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紧急采购供应协议。
4.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组织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区域完成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6个。推广建设工程减隔震技术,邢台永康上东首府幼儿园等建设工程予以采用。加强企业地震监测预警服务,在宁晋盐化工园区布设地震监测台站。深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通过开展纪念邢台地震宣传月(3月份)计划、“5·12”防灾减灾宣传周计划、“7·28”防震减灾宣传周计划、防震减灾知识“六进”宣传计划、“平安中国”防灾文化科普影视季宣传计划、《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GB/T33735-2017)宣贯计划、《医院地震应急处置》(GB/T33743-2017)宣贯计划等七个专项科普宣传计划,有效普及了防震减灾基础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省地震局出资印制《邢台防震减灾宣传月工作纪实》,发至全省各市供参考学习。防震减灾社会阵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2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3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
取得成效的同时,对照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防震减灾治理体系仍需要完善,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力度不够。二是地震监测预警站网布局有待优化,地震监测台站密度不足,地震前兆监测手段还较少,地震预警服务刚刚起步。三是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础依然薄弱。四是各级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还需完善,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还缺乏专业培训。五是公共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支撑能力不足,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需加强,主动防震减灾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形势要求,科学对接战略部署,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1.党和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十四五”防震减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高质量服务为主题,以构建高质量防震减灾体系为主线,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2.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美丽乡村等建设部署深入实施,人口及社会财富不断积聚,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高,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要求我们必须在保障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安全格局中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新蓝图,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高防大震救大灾能力,做好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准备,不断提升邢台市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3.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新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邢台市“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新的格局体系为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防震减灾治理举措,依法规范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防震减灾责任和义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新技术提供新的动力支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全面加速,深井和卫星等地震监测技术,地震预报预测新技术新方法,为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必须积极推动防震减灾数字化转型,提升地震业务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供精准高效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服务,推动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构建高质量防震减灾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防大震、救大灾”能力,为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建设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完善防震减灾体系,持续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范。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关口前移,主动防御,依靠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统筹法律、行政、科技和经济手段,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管控和化解,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深化地震业务、震灾预防和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创新防震减灾思路举措,突出防震减灾邢台特色,加快构建分工明确、权责匹配、高效运行的防震减灾新体制,不断激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融合协作,共防共治。推动防震减灾深度融入“大应急”工作格局,建设邢台市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增强基层防震减灾能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形成省市县乡协作、各部门协调、全社会参与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风险防治、应急响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防震减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更加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
具体指标:
1.地震监测预警水平持续提升。建成覆盖全市的综合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合理,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地震宏观观测可靠性有所增强。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部分地区达到1.0级,实现震后秒级预警、分钟级烈度速报,初步形成重点地区(园区)非天然地震监测评估能力。
2.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更加完善。基本查清全市地震灾害风险和重点隐患,初步实现重大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全覆盖,完成编制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图和地震灾害防治区划图。地震易发区城乡房屋设施加固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抗震设防烈度8度以上地区及部分7度地区房屋设施加固改造,邢台老震区城乡抗震能力大幅提升。
3.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具备高效的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机制,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完备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健全的救援力量及其相应的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体系。
4.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健全防震减灾队伍,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群测群防体系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开展不少于3次业务培训,持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的整体素质。
5.地震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服务覆盖面和数智化水平大幅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能力显著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综合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体系
整合省市资源,结合省地震观测台网规划,加密和优化邢台市地震监测台网和地球物理监测台网,形成布局合理、监测手段多样的综合地震监测体系。推进现有台站地震监测设备、技术和观测条件的更新及升级改造,加快煤矿等专用监测站网建设,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深入实施邢台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完善市级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平台,拓展发布渠道,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推广工作,提升预警信息服务面。探索新形势下地震宏观观测工作模式,增加地震前兆观测手段,提升宏观观测点规范化建设及管理水平。加强地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构市级地震数据中心,汇集全市各类地震数据,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地震业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吸收最新地震预测技术方法,加强地震中长期趋势预测研究,提高震后趋势判定能力。加强与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震情联合会商,加强晋冀鲁豫交界区地震联防工作,完善合作机制。
(二)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
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掌握区域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强化应急辅助决策支撑。推进重大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严格落实新建、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等实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加强减隔震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抗震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三)强化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
完善地震应急管理机制。发挥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职能作用,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防大震、救大灾”应急指挥能力。强化区域、军地和部门地震应急联动协作,提升地震应急管理和救援快速响应保障能力。健全地震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和修订机制,继续修订完善全市各层级地震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提升应急辅助决策水平。完善地震应急响应技术平台功能,增强灾情获取和实时动态信息供给能力。
强化地震应急基础条件保障。完善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消防救援、工程抢险、次生灾害特种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加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等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力度,强化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提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升级、扩充救援装备和器材。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改造。
(四)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事项,修订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清单。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面向政府应急管理,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等决策服务;面向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园区开发、环境保护等发展需求,强化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与健康诊断等专业咨询服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科普宣传等公众服务;针对重点时段、重大活动等,加强地震安全保障等专项服务。发挥各类新媒体作用,拓展防震减灾信息传播途径,扩大地震信息服务覆盖面。强化地震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和风险应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体系,持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弘扬防震减灾文化,大力推动“互联网+”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做好邢台防震减灾宣传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7·28”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周等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扎实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科技场馆和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开辟防震减灾科普板块,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发挥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和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五)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统筹、组织、协调、督促职能,健全成员单位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突出“大应急”定位,进一步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推进地震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推动防震减灾更大范围融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探索基层防震减灾新路径。
加强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等重点领域执法。深化防震减灾“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防震减灾“互联网+监管”,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开展普法宣传,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法治意识。加大防震减灾标准宣贯力度,强化地震标准实施应用,切实发挥标准的规范约束作用。
(六)增强防震减灾科技支撑
加强与省地震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利用其科技优势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聚焦强震机理研究,支持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聚焦高效应急管理,加快地震预警、烈度速报、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响应等技术集成系统应用。聚焦城市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减隔震、健康诊断、地震观测等新技术、新方法。聚焦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推进防震减灾科研成果产业化。壮大防震减灾人才队伍,打造专家型防震减灾管理队伍,加强基层人员配备,加强人才培育,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基层防震减灾工作需求。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地震监测台网新改建项目。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台网布局,增加地球物理观测站网和地震监测站网密度,提高监测能力。在襄都区、平乡等县(市、区)规划建设地震台站,推进隆尧县尧山地震台复建工程,推进钻孔应变等形变监测台站建设;实施邢台市地震台网中心改造提升,对现有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更新,提高监测质量。开展地震宏观观测点远程监控试点项目。
2.地震预警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生命线工程、学校、医院、社区(村)等部门、单位建设地震预警信息专用接收终端,拓展地震预警信息在燃气、水库等行业的应用。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重点工程
3.地震安全提升工程。通过实施《邢台市抗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地震安全专项规划)》,强化活断层探测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为城乡发展、国土利用、重大工程选址等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城市和工程震害的预测和预防、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
4.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治理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工作基础上,由相关部门对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易发点、水库、桥梁(隧道)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可能由地震灾害引发次生事故的隐患,分类评估风险,制定防范措施,编制相关地震灾害风险图等图件。对地震隐患灾害点实施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非天然地震预警示范系统。
5.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对地震易发区的农村民居、城镇住宅、学校、医院、水库大坝、军事设施、公路桥梁、危化品仓库、电信网络、电力网络、应急避难场所等建筑,系统开展抗震设防能力调查、评估、鉴定和加固。
(三)地震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6.实施应急避难场所升级改造项目。坚持“平灾结合”,按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标准要求,完善一批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探索在每个镇至少建设一处应急避难场所。
(四)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工程
7.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培训和管理工作,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做好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农居抗震设防指导等工作,有效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五、规划实施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实施
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作用,强化规划引领和组织实施。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方案,加强上下级规划衔接和统筹协调,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合会商和工作衔接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确保部署落实到位。
(二)突出要素保障
各级政府按照规定的防震减灾经费支出责任和经费渠道,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加大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防震减灾项目用地保障,对纳入国家、省和市级规划的防震减灾重点工程项目,给予用地优先保障。
(三)加强跟踪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将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强化考核和督导,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