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 2021-12-23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390     字体:[  ]

体裁分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工业、交通           

 

 

 

 

 

邢台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发展“十四五”规划

 

 

 

 

 

 

 

 

 

 

 

邢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12

 

 


 


  

一、发展基础.......................................1

(一)发展现状.....................................1

(二)存在问题.....................................3

(三)面临形势.....................................4

二、总体要求.......................................4

(一)指导思想.....................................4

(二)基本原则.....................................5

(三)发展目标.....................................5

三、主要任务.......................................6

(一)夯实基础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6

(二)推动工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应用..............8

(三)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10

(四)深化关键领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11

(五)激发制造业企业新活力........................13

四、重点工程......................................14

(一)工业互联网筑基工程..........................14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工程......................14

(三)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15

(四)“万企上云”工程............................15

(五)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程........................16

(六)工业电子商务推广工程........................16


(七)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16

(八)工业信息安全能力提升工程....................17

(九)数字经济产业支撑工程........................17

五、保障措施......................................18

(一)加强组织领导................................18

(二)强化政策引导................................18

(三)加大推广宣传................................19

(四)加强人才培养................................19

(五)优化发展环境................................20

 

 

 

 

 

 

 

 

 

 


 

邢台市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推动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根据《河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1.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我市在“十三五”期间,以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在协同创新、智能制造、绿色生产、安全生产、服务性制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制发了《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邢政发〔2018〕9号)、《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邢制强市20211号)以及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文件,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实施融合发展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5G基站1274个,实现市(县)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合4个,“十三五”期间中钢邢机等多家企业项目被列为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企业上云典型案例。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35.81。在数字化、集成互联、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方面两化融合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

关键环节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规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实现全覆盖,8家企业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共建有20个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是2015年2.5倍,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2家。2020年全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1.5%。

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新突破。培育省级“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7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个,省级以上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30个。工业电子商务逐步普及,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完成225.5亿元,充分利用企业上云供给资源池确定的36个云平台服务商,向企业推出200多项云服务产品,对23家上云企业给予了资金支持,带动了工业企业上云,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上云新增530家。

电子信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实施省级信息化改造重点项目50多项。一批知名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快速壮大,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入围中国电子百强,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3亿元,较2015年实现翻番。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两化融合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省5G基站数量排全省第8位,尚未实现对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全覆盖;中钢邢机建设的面向钢材制造设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通用设备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尚不完善,还未建成全市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

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薄弱。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单一,光伏产业独大。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但产业链单一,辐射支撑能力弱,涉及到的领域中,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据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80%以上,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行业电子等行业基础薄弱发展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对本市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业企业两化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支撑作用,大部分千万级以上的工程项目本地企业没能力参与,我市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带动本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作用没有充分显现。

融合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缺乏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信息化项目在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占比较低;县(市、区)缺少专职负责两化融合的人员,基本没有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力整体较弱。

  1. 面临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应用,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亟需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增长点。我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善,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给我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和强大动能。我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建设覆盖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速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创新融合,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增长点,打造平台经济发展新载体,引导我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制造强和网络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示范引领。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带动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双轮驱动,培育产业。坚持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双向发力,培育一批本地化、专业化服务支撑机构,带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壮大。

筑牢基础,保障安全。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能力,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安全保障措施到位。

发展目标

2025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两化融合水平有较大提升,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比例达到50%以上,重点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高,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融合发展成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工业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

邢台市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成。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工业园区的普遍应用,建设“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我市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研发设计、经济运行、设备联网、生产管控、能源管理、检验检测、供应链对接、产业金融等服务;建立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和通报机制,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重点领域融合应用取得实效。实施100项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打造100个网络知名工业品牌和产品,推动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引导万家企业上云,实现16个产业集群全覆盖。培育10个“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打造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3%。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实现全覆盖。

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广泛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覆盖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覆盖全市的服务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1.构建“5G+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深入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应用,打造5G内网标杆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面向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内制造业企业网络连接水平,培育“5G+”典型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推广行动,支持钢铁、建材、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在产品供应链管理、重要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开展标识应用。推动中钢邢机等企业承担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建设。

2.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建设企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中钢邢机、今麦郎、德龙钢铁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处理和云端汇聚,支撑企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建设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我市工业主导产业需求,支持玻璃产业、轴承产业等产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我市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覆盖服务各主导产业、46个产业集群、25个产业链企业,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研发设计、经济运行、设备联网、生产管控、能源管理、检验检测、供应链对接、产业金融等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国家和省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我市布局。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普及。

3.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构建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建设和应急演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工控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工作。完成工业企业信息安全试点示范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安全防范典型案例,举办工控信息安全应急演练活动,提升企业应急处置能力

(二)推动工业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应用

4.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改造,推进高精度感知控制、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动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生产现场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设计与制造、管理与控制、产供销、决策支持等系统集成化应用。打通生产现场数据、企业管理数据和供应链数据,为物料库存与现场精准协同、管理与制造无缝衔接和企业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撑,实现工艺、生产、质量、设备、能耗等智能管理和优化,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5.加强网络化协同。在重点工业企业和16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服务和资源协同能力。在钢铁、建材、食品等重点行业,支持企业供应链平台向行业供应链平台转化,提供集约高效的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物流、金融等平台化服务。

6.延伸产业服务。发展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监测追溯、质量控制、故障诊断、远程维护、在线监管、设备租赁和抵押担保等在线服务模式,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延伸企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剥离重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金融租赁等服务业务,形成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7.推进数字化管理。加快数字孪生、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推动计划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调度、销售服务等环节全面数字化;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全业务全流程互联互通、协作共享的一体化平台,并逐步向覆盖全产业链拓展

8.推广个性化定制。在家具、服装、羊绒制品等消费品行业,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蓝鸟家具、童泰服装、红太羊绒等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关键业务环节信息化全覆盖,形成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需求的生产系统,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满意度。鼓励中钢邢机、德龙钢铁、邢台钢铁等重点企业,提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等能力。支持企业基于用户需求大数据,建立深层次分析体系,实现对市场的预知性判断,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

9.鼓励平台化设计。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建立多任务协同的设计体系,推动运用跨区域、跨专业的并行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等新模式,推广虚拟化仿真设计方式应用,实现产品生产和工艺路径的优化设计。鼓励龙头企业、工业设计等大型设计公司建设开放设计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面向全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促进设计要素聚集发展。推动设计平台与模拟仿真、数字孪生、实验验证、生产制造等系统对接,加快设计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10.推进原材料行业综合集成应用。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改造生产装置及生产线,提高底层装备和生产工序自动化水平;加快制造执行系统(MES)建设和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推广,实现企业级生产计划、车间级生产调度、生产现场操作等多层集成、实时控制、在线优化、资源配置和闭环管理,提升质量全过程管控、能源综合管理、供应链集成、设备预防性管理等方面智能化水平;推广使用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实现产品配方和工艺路径的优化设计。

11.加快装备行业智能化改造。依托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创新中心,指导企业开展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强新型装备的开发创新,不断提高装备的技术含量,提升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通过省搭建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商务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对接、合作开发、标准信息、技术转移、资金对接、技术改造示范应用推广等功能。积极探索在“产品市场前景好、绿色智能潜力大”的企业中,选定一批改造意愿迫切的企业作为试点,通过“政企合作、方案定制、免费试用、树立标杆”,加快“传统制造”向“智造+”迭代升级的步伐。

12.提升消费品行业协同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食品业以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数字化控制水平为重点,支持食品企业广泛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先进的自动化装置发展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行智能制造,建设信息数据云平台,实现工艺库、款式库、样板库、工时库及材料编码等系统间对接,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设备信息系统互通。医药行业重点支持制药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广泛获取和挖掘生产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为生产过程优化和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撑。

(四)深化关键领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13.开展技术创新及标准推广。开展技术创新依托国家省市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联合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基础材料、专用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展关键软件创新协同攻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加快工业APP培育,推动重点行业工业核心软件国产化应用。强化标准推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领域标准研制,推动相关标准推广普及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应用实施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构建基于评估的政府精准施策、企业精准决策、市场精准服务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14.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支持企业开展语音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义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营销服务、故障预测、供应链管理、企业决策等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在钢铁、建材、装备、石化等行业关键岗位,推广应用焊接、装配、涂装、分拣等工业机器人,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15.推动绿色管控实时化精准化。围绕节能降碳,在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加快对能源产出、输配、消耗环节的设备改造,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逐步实现能源预测预警、智能调控和能效综合评估。开展高耗能行业节能监察,倒逼企业加快实现节能降耗。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和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推进绿色技术软件化封装,探索形成一批数字化模块化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6.推动安全监管动态化智慧化。在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完善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监控平台,实现设备运行、安全生产关键部位在线动态监控与管理分析。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建设重点企业联网监测系统,实现风险感知、动态监测、自动预警、应急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17。推动工业设计高端化国际化。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设计平台,推动平台与模拟仿真、数字孪生、生产制造等系统对接,加快设计成果产业化。在工业企业普及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研发设计工具,发展用户深度参与、产业链高度协同的新型研发设计模式。

(五)激发制造业企业新活力

18.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信息化发展领军企业在新一代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模式新业态应用、工业信息安全等方面开展试点,遴选一批建设成效明显,能够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模式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案例,总结试点示范经验进行推广。发挥企业的示范效应,促进企业间学习对标,提升数字化整体水平。

19.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平台获取工业软件、大数据、交易、融资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参与大企业生产协作配套,推动优质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叠加倍增。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提供数字化支撑。

20.提升重点企业数字化管控能力。支持中钢邢机、德龙钢铁、旭阳化工等重点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构建覆盖各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管控平台,推动集团决策层与各生产企业间管理层、执行层的纵向贯通,实现财务管控、运营管控、战略管控,促进集团发展战略落地。

21.培育工业互联网优势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核心及配套产业,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集成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产品及其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和商业化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业务剥离重组,成立专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积极参与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合作对接,鼓励市外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合作或设立子公司等形式,为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四、重点工程

(一)工业互联网筑基工程

加快宽带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面向重点场所优先覆盖“双千兆”网络。推动5G、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推进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群5G网络覆盖,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支持推动中钢邢机等企业承担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项目建设及其推广应用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工程

加快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纵向与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横向与各企业级(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构建起我市整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为我市主导产业、46个特色产业集群、25个产业链提供研发设计、设备联网、生产管控、能源管理、检验检测、供应链对接等公共服务,2025年,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6家。

(三)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

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组织精准帮扶,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100项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应用,培育支持更多企业列入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库,培育10个建设规模大、应用效果好的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典型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申报两化融合省级百强企业,2025年,培育1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案例企业。

(四)“万企上云”工程

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步伐,打造云上产业集群,降低数字化改造成本,快速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重点行业和16个重点产业集群需求,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内容,优化产品功能,指导云服务商建立完善企业上云本地化服务体系,打造企业上云服务生态。借助河北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对上云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别提供精准服务。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万家企业上云。

(五)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程

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动上下游企业与平台对接,打造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配套水平,形成100个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名优产品,建设面向行业的产业链数字地图,为全25个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提供支撑。以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搭建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发展工业领域共享经济,促进研发设计、计量检测、生产制造、创业孵化等制造能力开放和技术、资金、人才、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汇聚复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众创空间,建设众创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互联网“双创”示范基地。

(六)工业电子商务推广工程

组织实施“冀优千品”河北制造网上行活动,集中展示推介100个河北知名工业品牌和100个名优工业产品。继续开展“总裁带货”工业品网络直卖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从厂到家、企业品牌日等方式,加强企业和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省工业电子商务联盟,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线上綜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合”建设,培育一批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园区。到2025年,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

(七)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

组织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开展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与集群企业的供需精准对接活动,推动行业特色解决方案在产业集群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清河羊绒、临西轴承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出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引导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共享工厂等新型制造模式,参与大企业生产协作配套。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营销基地、直播基地、培训基地,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电商服务。进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鼓励和引导中小微企业运用平台获取技术、信息、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优质产业资源高效配置。2025年,培育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提升10%以上的数字化特色产业集群

(八)工业信息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扎实做好5G网络设施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特殊通信等重点工作,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构建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建设和应急演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工控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工作。继续做好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工作,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评估全覆盖。加快构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应急支撑体系,壮大服务支撑队伍,完成8个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试点建设。  

(九)数字经济产业支撑工程

推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泛在感知技术应用,实现对产线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在边缘控制器上集成分析引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整和优化,打造高效边云协同体系。聚焦产质量优化和数字化创新,引导企业应用超高清视频、可穿戴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开展产品数字化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设备智能管控、研发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检测、供应链协同等场景的应用,促进关键核心制作工艺、上游核心原材料以及制造设备的自主技术攻关。鼓励依托电子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行业大数据服务体系,打造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整合企业内外部业务,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管理,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500亿元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制造强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细化责任分工,加强考核监督,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认真抓好相关工作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邢东新区管委会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协调调度和考核评估,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引导

积极争取中央、省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对工业互联网项目的支持,鼓励县(市、区)政府安排财政资金,加大项目扶持力度。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推广环境权益、生态补偿质押融资业务。对工业互联网重点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落实有关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财政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支持力度。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促进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落地。

(三)加大推广宣传

组织企业参加“制造业+互联网”百县万企(邢台站)推广活动分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企业上云等相关培训或宣贯活动不少于5场次,培训人数不少于千人。参加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为契机,积极参加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高峰论坛和平台建设应用成果展览,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宣传力度,激发企业建平台用平台的内生动力,提高全社会对融合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加强人才培养

依托国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引进一批高水平科学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推动市内重点高等学校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建立融合发展实训基地,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政策,加快培养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人才交流。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组织企业家融合发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开展融合发展创新应用。

(五)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建立“容错”机制,实行柔性监管方式,推进制造业领域信用管理,引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加强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依托各类媒体对工业互联网进行全面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鼓励重点企业加入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交流和标准制定,促进制造、信息技术、通信、互联网、投融资等不同领域企业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