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08-04-02      发布机构: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236     字体:[  ]

体裁分类: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邢台市防震减灾 "十一五" 发展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是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愿望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 "十一五" 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编制本规划。

    一、地震形势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 地震形势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发生在我国的破坏性地震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世界的55%。我省是我国大陆地震灾害最为严重地省份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仪器记录统计,我省历史上共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110多次,其中8级地震1次,7-7.9级地震4次,6-6.9级地震25次。特别是1966年的邢台7.2级地震、1976年的唐山7.8级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给我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内华北平原地震带的中南部,区域内断裂纵横交错,较大的断裂有邢台东断裂、新河断裂、隆尧断裂等多条断裂,有的断裂活动性较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尤其是1966年大地震以来,于1972年、1974年、1981年、1985年相继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给建筑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失。2002年4月22日隆尧4.8级地震后,地震活动又有明显增强趋势。鉴于我市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已被国家和省地震部门列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地震形势仍为严峻。今后,地震灾害仍是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

    (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十五" 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省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 "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 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拓宽思路,创新工作,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 "十五" 防震减灾工作任务。一是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目前,隆尧、巨鹿、宁晋、新河4个县设立了地震局,其他县市区在科技局设立了地震专门机构,工作体系逐步健全。2002年我市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各县(市、区)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做到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二是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我市高标准地建成了分析预报系统和网络系统,实现了全省地震资料共享,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分析预报工作连续六年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地震执法工作,我市已建立起一支30多人的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多项重大建设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市地震局两项审批业务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2004年协助河北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完成了邢东断裂活动性探测及地震地质评价工作。四是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提高。2001年,修订完善了《邢台市地震应急预案》;2004年,我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初步建成了邢台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分析预报技术系统、地震应急资料数据库、震后快速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大大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

     "十五" 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1.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欠缺、意识不强;2.有些县市区投入不够,没有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3.地震台观测设备、观测环境和生活条件急需改善;4.地震执法力量较弱,执法力度有待加强;5.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进展缓慢;6.地震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十一五" 邢台市防震减灾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震减灾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突出重点、服务邢台,全面提升全市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邢台,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1、 "十一五" 规划目标:

    邢台市城区要率先达到基本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到大多数群众;完成邢台市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立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我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1.0;建立全市地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之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

    2、2020年目标:

    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大对我市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及完善,在 "十五" 基础上再增加3个数字化地震遥测台,使我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1.0,定位精度小于3公里。

    提高前兆监测能力。以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实施 "115" 工程。

    推进地震台站现代化建设。加快台站改造步伐,优化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已在巨鹿县城中的巨鹿地震台进行迁址建设,对朱庄水库地震台重新进行选址建设,对宁晋、临城、任县地震台观测环境和职工宿舍进行改造,在院墙内设防震减灾宣传栏,使之成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加强地震监测实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要对影响地震观测的建设工程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干扰,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2)努力提高地震预报水平。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为目标,积极开展地震预报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不断向作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的目标迈进。加强对测震学、前兆手段的研究和分析。提高震前预测的准确度,加强对震前预测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提高震后趋势预测的准确性,加强对震后趋势预测快速判定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制定。

    (3)以现有 "十五" 期间建设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为基础,建设 "邢台市地震预警中心" ,研究预警体系和机制;与国家、省有关单位合作,在邢台市、宁晋、隆尧、巨鹿等分别设立试验点,安装地震报警系统。

    2.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防御体系

    (4)进一步完善与《防震减灾法》、《河北省实施〈防震减灾法〉办法》、《河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制定《邢台市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地震应急及地震救援的规范性文件。

    (5)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主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并作为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 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充分发挥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的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组织中小学生定期参观;挂牌成立多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6)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监督,切实做好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提高工程的防震抗震能力。

    (7)开展抗震设防普查。对市、县城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进行普查加固,对位于Ⅶ度以上区域的水库大坝、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危旧校舍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改造和抗震加固。

    (8)积极开展我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及震害预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3-5年内完成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任务。

    (9)组织实施 "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 ,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10)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 "三网一员" 建设,在全市建立一个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11)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今后一个时期在城市开发中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大型居住小区等建设,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抗震避险设施,在地震发生后,能就近、及时、快速、有效进行疏散及避难、救援等工作,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2)积极推进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市区内的社区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然后逐步在每个县(市)建立起地震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经常组织救援训练,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

    (13)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以市、县民政部门等现有救灾储备体系为依托,建设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

    (14)修订各级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部门的应急责任,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应急体系。确保临震不乱,高效有序,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5)建立完善市县地震应急中心。建立市级分析预报、应急指挥、网络信息、震灾评估等功能齐全的地震中心系统,解决用房和硬件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各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分析预报、应急指挥、网络信息为内容的地震中心系统。

    (16)积极推进地震灾害保险工作。

    三、 "十一五" 期间我市防震减灾规划的重点项目

    (一)邢台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

    根据省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和市政府要求,从2006年开始用3到5年时间完成我市的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利用多种探测定位技术和高精度的科学测定技术,确定城市地下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空间布展、结构特征。绘制精确的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综合判定地震破裂分段特征、大地震复发间隔、未来发震的危险性,提出活断层灾害的综合防治对策。结合开展震害预测研究,建立活断层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和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农居地震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地震、建设部门的重要责任,在我市1966年地震重灾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组织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通过示范推动农民的广泛参与,改变农居抗震能力低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村镇的抗震设防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组织专门力量,就我市农村典型农居开展调研,编制农居抗震技术规程,设计开发出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又具备抗震设防能力的不同户型的农村建造及加固图集。采取以业主投资为主,政府少量补贴进行试点建设,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引导和扶持农民使用抗震民居。强化农村抗震防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培养一大批掌握农居抗震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建筑工匠,逐步提高农民建设安全家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地震台网建设

    以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方向,实施 "115" 工程,即在市局设立一个前兆台网中心;在邢台市区新建1个综合地震台;以现有手段为基础,在全市组建5个地震前兆观测网(地下流体观测网、电磁辐射观测网、土壤断层气观测网、应力应变观测网、数字电磁波观测网)。加快台站改造步伐,优化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将已在巨鹿县城中的巨鹿地震台进行迁址建设,对朱庄水库地震台重新进行选址建设,对宁晋、临城、任县地震台观测环境和职工宿舍进行改造。

    (四)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的建设,在地震多发区的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即 "三网一员" )。新建和改建部分骨干监测点和宏观观测点,达到每县(市)建设两个有监测手段的骨干监测点,为地震监测分析提供详实的资料;建立稳定的市、县群测群防经费渠道,确保观测人员岗位津贴按时足额发放。制定群测群防管理办法,编制教材开展培训,对 "三网一员" 实行动态管理,表彰先进,重奖有重大贡献者。

    (五)组建地震应急工作队

    按照 "一队多用、资源共享、专兼结合、平战结合" 的原则,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组建一支包括医疗专家、地震专家在内的抗震救灾救援队伍,配备专用设备。对我市因破坏性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的伤亡人员实施救助,并兼顾其他灾害的救援任务。

    (六)地震科研项目

    加强对数字化地震资料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数字化前兆手段的研究和应震效果的研究;与国家有关单位合作,获取红外遥感卫星资料,用于我市地震预报工作;与本市气象部门合作,研究气象资料异常与强地震关系。

    四、 "十一五"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明确和强化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加强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充实工作力量。积极推进 "三网一员" 建设,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制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按照国家、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制定《邢台市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监督等制度。按照公平、公  正、公开的原则,防震减灾行政许可事项的实施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强化执法人员公共服务意识,严格工作标准,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效率。

    (三)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地震部门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政治、业务培训,注重发挥其在地震科研、行政执法、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塑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增加经费投入,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公益事业,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逐年增加投入,使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开展地震技术研究

    积极了解国内外地震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实际开展地震监测新手段、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加强地震监测数据分析,捕捉前兆信息,提高震情会商水平。开展地震应急技术研究,提升地震应急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