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08-04-09      发布机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169     字体:[  ]

体裁分类:计划方案     主题分类:劳动、人事、监察           


今年以来,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省厅提出的 "1234" 的工作思路和实现邢台市跨跃式发展的目标,抢抓机遇、创新思路,不断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各项业务指标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工作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着力打造闪光点。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职业培训与鉴定工作创历史最高水平,仲裁监察和工资工作有序进行,目前,我市劳动保障业务已全面完成有的甚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以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为出发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打造一个亮点。今年以来,我们把百货大楼改建劳动保障中心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先进的理念,将其定位于构建政府公共行政服务体系的窗口来建设,一切以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实现了管理体制、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积极的筹备和运作,大楼内外部装修于10月23 日竣工验收,12月4日前全部搬迁进驻中心办公,12月26 日正式开业。所有机关业务科室、单位的服务职能都纳入其中,实行 "五保合一" 、 "一站式" 办公和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运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 "一条龙" 服务。二是抓了两件事。一是撰写编辑了《再生的凤凰----下岗职工成功创业纪实》一书,市委书记董经纬、市长姜德果、常务副市长王金廷和主管副市长戴占银都为该书题词,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也欣然为该书做序,已由劳动出版社出版发行。二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新机制,制定了《关于建立经济发展与岗位开发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的实施办法》。三是完善了三个机制。即:就业再就业目标分解、工作调度和定期通报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将就业再就业五项指标列为各县(市)区政府考核内容,并在每月25日前对各县(市)区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在每季末对目标完成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以促进工作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完成省厅全年目标的134.6%(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1.2万个, "4050" 人员再就业0.28个),劳务输出1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低于省控4.5%的目标。四是开展了 "四项活动" 即: "双节" 救助、再就业援助、 "春风行动" 和 "4050" 人员就业帮扶等四项活动,确保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以增强社会保障支撑能力为目标,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在继续巩固 "两个确保" 的基础上,我市紧紧扭住社保重点工作不放松,加快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工作中抓了 "六个推进" 。一是积极推进做实个人帐户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两项改革" 。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及时组织人员开展摸底测算工作,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文件。二是积极推进社保扩面。五大社保机构会同劳监、工资等职能科室,除留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全部深入到基层单位,采取监察、稽核、审计等多种有效手段,大打一场社保扩面攻坚战,实现了扩面人数的稳定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4.6万人,今年新增扩面1.5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2万人,今年新增扩面3.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2.5万人,今年新增扩面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0.65万人,今年新增扩面5.28万人;生育保险也于今年顺利启动。三是积极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了《医疗救助办法》和《生育保险办法》。同时,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至目前,已为119家企事业单位办理了参保缴费手续,参保离休干部362人,收缴基金87万元。四是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完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所)建设,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比例,建立了为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的工作网络。五是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实现了同工同保障、同工同待遇。六是积极推进 "金保工程" 建设。 "金保工程" 建设是劳动保障工作的灵魂工程。目前,我市 "金保工程" 的机构、人员、软件设计和机房建设已基本到位,并被劳动保障部确定为全国 "全国工作示范城市" ,预计到明年1月底前可以初步完成一期项目建设。


  (三)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迈出新步伐。我们立足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抓住机遇,积极运作,努力把我市职业培训工作做大做强。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提升政策的支持水平。年初,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快职业培训发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今年以来,我市仅市技校和市第一技校的招生人数就达3100人,完成年目标的120%。二是筹建技师学院,提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局党委多次研究局属2所技校的发展问题,并与2所技校会商申办高级技校和筹建技师学院有关事宜。年底前,申办高级技校工作已初步通过省厅验收,进入最后阶段。三是加强科技投入,提升鉴定工作技术水平。为改变人工阅判的种种弊端,我市克服资金紧缺等困难,筹措资金10万元,成功引进了美国ATA公司开发的计算机智能化鉴定系统,并装备到市技校、矿务局、技校、机电学院、华音培训中心五个鉴定所,实现全市国家职业鉴定56个职业理论考试智能化,截至目前,已成功鉴定20个批次2068人,运行效果良好,此项技术的成功引进,极大地提高了邢台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技术等级,提高了鉴定工作的效率,革除了纸笔作答、人工评判的种种弊端,故而进一步提高了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质量,受到省厅和广大参鉴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四)以规范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为主线,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提高维权工作的质量,我市从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入手,进行了 "五项探索" 。一是探索以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来推动整个劳动保障工作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市局正在进行内部编制职数整合,进行现有人员的优化配置,从就业、五大保险、工资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围绕就业再就业、医保两定点管理、社会保险扩面和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成立四个专门的监察大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劳动监察现有力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变被动应付监察为主动出击,全面开花,推动整个劳动保障工作快速向前发展,让劳动监察为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保障。二是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监察新机制,在全市营造大监察、大执法氛围。加强了对全市劳动保障机构立案、办案各种行为进行规范的探索,力求尽快形成一个劳动保障监察立案、办案的长效机制,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联合执法监察的实施意见》和一个附件。三是加强县(市)区探索劳动监察机构的建设。目前,全市20个县(市)区都按要求建立健全了劳监机构,并在机构编制、经费、人员等方面予以落实,全市192个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监察站,有条件的县(市)区在用工较多的乡镇和街道及社区设立派出机构。劳动保障监察站配备人员322人,形成省、市、县、乡四级保障监察网络体系。四是探索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新途径。针对当前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我们联合市法院共同举办了劳动争议疑难问题处理研讨会,就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遇到的20多个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法院联合出台了劳动争议若干疑难问题处理的26条意见。五是探索对企业开展工资内外收入检查工作。从5月1日开始,利用一个半月时间,对市区108家企业进行了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首次采用委托3家会计事务所对企业进行了审计,并对部分不执行最低工资或未按规定发放加班工资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改正指令书。


  (五)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不断加大党风政风建设和窗口创建工作的力度,狠抓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一是组织建设到位。各县(市)区及窗口单位调整和充实了以 "一把手" 为组长、主管副职具体抓的三项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3--5名专兼职行风监督人员,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省、市政风行风建设表彰动员会议后,各县都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专门对党风政风和窗口建设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二是调查研究到位。为了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年初,局党委将今年确定为调查研究年,筛选了15个调研课题,分别成立了相应的课题小组,由局领导带队,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就 "两项改革、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社保体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撰写了15篇有深度、有质量的调查报告,牢牢地抓住了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制度建设到位。全市劳动保障系统认真清理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市局先后制发了《关于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年度工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等15个配套文件,建立了政风行风建设、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制度体制,实现了软环境与 "硬环境" 的协调发展。四是为民服务到位。在全市开展了 "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 的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继续完善首问责任制、领导带班制、过错追究等多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减化办事手续,推行现场办公、联合办公,积极为职工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五是监督检查到位。建立了系统三项建设工作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评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评的 "五个一" 考评机制,局行风办还采取现场查看、电话抽查,走访办事群众和暗访等形式经常进行检查。今年对县(市)暗访3次,并对5家表现好的单位进行了表扬,对2家有问题的单位当场进行了批评。


  三、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思路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市本级劳动保障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劳动保障业务的高度集中,与各经办机构的分散管理之间、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与工作人员知识老化之间、通透开放式办公与旧的封闭工作习惯之间都存在着新的矛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行之有效地解决办法,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二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据调查,我市每年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为3万余人,有下岗失业人员2.8万人需要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需安置约3.2万人,还有7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我市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不足10万个,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的比例约为7.9 : 1;三是企业养老金发放形势不容乐观。截止11月底,县(市)区基金结余1.42亿元,而邢台县等6个县(市区)基金结余在1000万元以上,总额达1.12亿元,占县(市区)结余总额的79 %。桥东、沙河大曹庄等县(市)区结余已经不能满足发放两个月,处于警戒线以下,南宫、平乡、柏乡、广宗等县(市)已经没有结余,在动用全部积累后,又借支财政等资金387万元;四是维护职工权益任务繁重。落实《最低工资规定》缺乏更有效的手段,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仍很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纠纷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进城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案件日益突出,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006年是 "十一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专门研究了 "十一五" 规划,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谋划好明年的工作,必须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从邢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从我们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热点、难点出发,积极构建和谐邢台。


  (一)2006年需着力探讨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就业再就业方面。一是加强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研究构建开发就业岗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二是统筹安排城乡就业工作,积极探索企业用工管理和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的新机制;三是统筹安排培训工作。探索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培训新机制,搞好下岗失业人员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素质,引导他们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搞好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农民增收。


  2、社保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方法和途径,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的保障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牢固的 "安全网" 。在现有参保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外资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灵活人员的参保问题;二是探讨失地农民的参保问题。明年要在高开区和桥西区各搞一个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广;三是着手谋划筹建我市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


  3、协调劳动关系方面。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规范企业和职工双方行为,通过不断加大宣传 和服务力度,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送到职工群众当中;二是加强劳动监察的力量,从内部调剂人员,在劳监支队下设四个大队,探索劳动保障与劳动监察一体化的新路子,使劳动监察为劳动保障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三是搞好重点案件的查处,做好维权工作。研究彻底解决拖欠职工工资、不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措施;四是探讨劳动仲裁实体化工作,争取建成劳动争议仲裁院。


  4、职业技能培训与工资协调方面。一是积极推进筹建技师学院工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打造专业品牌,为 "邢台制造" 培育能工巧匠;二是规范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培驯服务;三是研究探讨行使行政权力和服务相结合的途径;四是进一步探讨工资三方协商机制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的具体措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在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一是市局已经建成劳动保障中心,为城乡统筹就业搭建了一个平台,明年要安排各县(市)区完善和建设劳动力市场;二是积极探索全市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新途径。对全市的各大用人企业在用工方面进行规范,形成定期向劳动力市场提供各类用工信息的制度。同时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将全市各类培训机构在校学生、毕生生、就业去向、开设的主要专业等情况全部录入行政机构,纳入信息网络系统,实行信息共享。三是建立市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发布和定期举行大型劳动力交流洽谈会制度,从2006年元月份开始,每月6日、16日、26日要在市劳动保障中心二楼的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行大型交流洽谈活动,同时建立一整套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发布、 收集、统计和分析运行机制, 利用显示屏、 公告栏及新闻媒体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 四是根据南京推行的社会保障登记证制度的经验和劳动部、省最近召开的三年实施劳动保障全覆盖的要求,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三年实现劳动合同全覆盖和实行社会保障登记证制度。五是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探索劳务输出工作的新模式,把劳务经济做大做强,打造我市劳务输出品牌。


  6、在劳动保障中心建设方面。一是要研究如何把劳动保障中心利用好、经营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要研究制定 "中心" 的物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细则、行政管理与人员管理办法和一些具体业务工作流程,把"中心"的每一人、每一物都用制度来管理,用制度来约束。三是以劳动保障中心的搬迁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化管理为契机,研究完善 "五保合一" 的新模式,对五大保险的公共业务进一步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社会保险申报、征缴、稽核等业务的高度统一。四是进一步对 "一站式" 窗口的业务办事程序、人员服务要求进行规范,形成可操作性的制度,把 "一站式" 窗口真正建成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五是进一步探索节约行政成本的路子。对所有经办机构的公共业务部分进行内部整合,实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机构的重复设置,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


  7、 "金保工程" 建设方面。要加大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和 "金保工程" 建设力度,在今年市本级劳动保障业务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管理机制,明年要向社区和县(市)区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具体措施


  1、抓好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劳动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搬入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后,我们将举办现代化办公新知识、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普通话、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干部职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的能力,锻炼出一支敢打敢拼、作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推动劳动保障整体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行风建设,转变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服务方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沉下去,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到职工家中搞调研,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职工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落实系统行风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进一步抓好26条便民措施的落实,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狠抓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内容和办事结果。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树立和培养一批服务好、工作效率高的先进典型,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对一些工作能力低、服务水平差、效率低下的人或单位进行公开曝光,予以通报批评。凡涉及劳动保障工作的难点问题都要组织召开听证会。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注重和相关兄弟部门的沟通,遇有分歧,共同协商解决,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4、狠抓工作创新,营造工作闪光点。安排各县(市)区和局各科室、下属单位都要创造性开展工作,都要谋划自己的闪光点,营造本单位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