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千企转型”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8-12-07      发布机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浏览次数:205     字体:[  ]

体裁分类:计划方案     主题分类:其他           

 

邢台市 "千企转型" 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 "万企转型" 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30〕)、《河北省支持 "万企转型若干政策措施" 》(〔2018-53〕)的通知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 "千企转型" 行动。为确保转型行动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 "千企转型" 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通过持续不断努力,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7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6%。结构逐步优化: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增加值超过钢铁工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2017年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速度、比重均居七大传统行业之首。2017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历史突破,全年保持全省第1位,装备制造、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加大,钢铁、煤化工、建材占比进一步缩小。新动能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0%,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竞争力稳步提升: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 "国字号" 品牌。平板玻璃、维生素B12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羊绒、轴承、自行车(童车)、方便面、电线电缆等多项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领先。
虽然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总体发展质量不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7年纳税3000万以上29家工业企业中,钢铁、石化、建材、焦炭、发电企业17家,占比达58.6%;生产基础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多,整机、终端、高端产品少,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二是质量效益不够高。代工贴牌生产多、自主品牌少;技术产品模仿和 "跟跑" 的多、独创和 "领跑" 的少;传统型企业多、高新技术和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少,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三是创新能力不够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9个百分点;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为12%,低于全国4.4个百分点。四是能耗排放依然较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3210吨标准煤/万元;钢铁、玻璃、煤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工业排放量的比重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我市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落实省委提出的 "三六八九" 基本思路和 "稳、进、好、准、度" 五个关键词,全面扎实稳步推进 "千企转型" ,全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 "加法" "减法" 一起做,坚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起抓,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全力以赴打好 "千企转型" 这场硬仗。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为核心,明确转型升级方向、路径和措施,通过集中要素资源、加强政策引导、深化 "双创双服" 、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动工业企业向创新驱动、高端高新、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现代管理和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转型升级,实现由邢台制造向邢台创造、邢台速度向邢台质量、邢台产品向邢台品牌转变,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高新。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构建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的对接融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打造一批高端高新产品。
--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覆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发挥科技型领军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创新链、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带动工业企业综合素质整体跃升。
--坚持协同联动,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市、县两级及各部门协同联动,实行分级分包帮扶服务。加强产学研对接互动,对企业开展 "把脉问诊" "一企一策" 分类指导,建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倒逼机制,指导企业 "往哪转" "怎么转" 。
--坚持集约集聚,链式发展。按照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新型工业化要求,改造提升现有优势产业集群,完善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环境,依托龙头企业吸引带动企业入园进区;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形成一批整机引领、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三)主要目标。
2018-2020年,通过创新引领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融合发展一批、质量升级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引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施转型升级,力争质量效益实现 "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明显好转、三年大见成效" 。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立研发机构的制造业企业达到440家以上;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一批研发成果产业化,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3.5,工业类名牌产品数量稳定保持在100项以上,培育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5.5%以上。
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与2017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15年相比下降23%,各排放限值达到既定目标,钢铁、水泥、焦化、平板玻璃高污染企业达到大气 "超低排放" 限值,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壮大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五十亿元企业达到8家,超十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60家。
三、转型方向和重点
以我市现已形成的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钢铁深加工、煤盐化工、新型建材七大主导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要动力,以强化质量标准为引领,以加强工业设计为抓手,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围绕优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品牌,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思路,加强产业链建设,打造一批 "杀手锏" 产业。通过努力,进一步发展三个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三个战略性新型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得到全面发展壮大。
(一)装备制造业企业。
    201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54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33亿元,拥有冶金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线电缆、轴承等龙头企业。其中,汽车工业已形成以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改装(专用)车生产企业为支撑、众多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中钢邢机冶金轧辊等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
转型方向:以现有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全力向高端装备转型发展,要以创新与智能、整机与配套、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为方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整机产品和装备,推进一批重大装备产业化,加快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推广应用,推进形成以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智能装备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力争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5%。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支持御捷、红星、长征等优势企业加大先进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力度,突破汽车轻量化、先进变速器等关键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延伸。加快新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域。加快汽车企业在车载智能终端、高端传感器、先进辅助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层面的研发攻关。
--先进成套装备企业。鼓励工程装备、专用装备企业加大成套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大型煤矿采掘装备、石油钻探设备、高强度冶金轧制装备、高效多能联合收割机、自动环卫清扫车等专用装备。鼓励企业建立运行监测平台,开展远程检测、诊断、维修等在线支持服务。
--智能装备企业。引导企业加快高档数控机床,推进功能部件、数控装置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现有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加强机器人核心部件及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焊接、喷涂、洁净等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做优做强消防救援、空间作业、管道等特种机器人,大力发展室内清洁机器人、老年服务机器人、餐厅服务机器人等生活服务机器人。加强增材制造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制备、产品设计优化、高质量高稳定性增材制造装备、高效复合增材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增材制造平台,推动增材制造在汽车、模具、医疗等重点领域应用。
(二)食品医药企业。
    2017年,全市食品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3.7亿元,拥有今麦郎、金沙河等全国龙头企业,其中方便面产量居全国第2位,维生素B12产量居世界第1位。
食品企业转型方向:以绿色安全、健康营养、多样方便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方便休闲食品,着力打造粮油精深加工、肉类预调理产品加工和乳制品产业链,不断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做优做强粮油加工业。以提高粮油精深加工制造技术为主线,全面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提高放心粮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巩固小麦面粉、挂面及方便面现有产品和市场,扩大方便面、挂面、专用粉等产品品种及深加工能力,开发方便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植物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延伸淀粉产业链条,开发生产维生素B12、淀粉糖、土霉素、葡萄糖、糖醇等产品及其衍生物产品;采用酸解、氧化、酯化等技术,发展变性淀粉;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发展麦芽糊精、黄原胶、甘油、有机酸、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抗生素等淀粉发酵产品;发展玉米蛋白粉、玉米纤维饲料、玉米油、玉米麸质饲料等玉米深加工副产品,提高循环利用水平。以花生油为重点,发展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等加工,提高食用油品质,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
--做优做强乳制品工业。支持乳制品生产企业发展自有自控奶源基地,加强新产品研发,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配方乳粉、发酵乳,适度发展干酪、乳清粉等,鼓励建设完善种植养殖、良种繁育、研发生产、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协同配套、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的产业体系。
--增强新品供给能力。聚焦国内外多元化和细分市场需求,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绿色健康的多功能中高端食品,丰富食品品种种类,提升食品包装设计水平,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方便休闲食品。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美食,鼓励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升粮油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推动核桃、红枣、山楂、梨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巩固提升饲料蛋白、精练植物油、特等面粉、食用葡萄糖等全国优势产品,打造农业产业化、食品精深加工及物流连锁服务全产业链。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坚持以发展保安全、以安全促发展,面向京津冀市场一体化服务保障要求,在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白酒等重点领域逐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进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严厉防范和打击添加违禁物质行为。全面推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信息化管理,实现产品全程可查询、可追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重点研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低盐食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营养食品升级需求。
--提升特色食品美誉度。对标学习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品牌创建和品质提升先进经验,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讲好特色优势产品历史文化故事,加强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保护,扩大核桃乳、板栗、野生酸枣汁等特色品牌影响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做优做强一批市场信誉度高的区域品牌食品,大力发展柏乡富硒小麦和牡丹籽油深加工,南宫市肉制品加工,威县肉蛋奶深加工,临西食用菌加工,南和沙河挂面、清河山楂制品特色食品,重点打造隆尧方便食品、宁晋饼干糕点集中区,发展西部太行山果品精深加工产业带
医药企业转型方向:以创仿结合、品种优化、远程服务为主攻方向,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化学首仿药、中药创新药和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提升高端医疗康复器具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占原料药比重超过30%。
--创新发展重点药物。支持企业重点发展中草药加工制造、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等重大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支持中药大品种的开发,鼓励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提升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阿胶黄芪口服液、芦荟珍珠胶囊等产品,研究开发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培育发展基因工程疫苗、多糖类药物、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和诊断试剂,引进创新药品和科研成果,实现创新药品的产业化。支持中药企业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发展新型饮片和中成药,推动中药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
--推进高端医疗康复器具服务化。鼓励企业研发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支撑的移动医疗终端及远程、智能医疗系统,重点开发可穿戴设备、医用机器人、远程医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和智能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新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器具、高端治疗呼吸机、血液透析治疗设备,以及针对老人、伤病人、残疾儿童的康复辅助产品。加强植介入产品、仿生假肢和精准医疗、智能化医疗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创新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特色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
(三)纺织服装企业。
    2017年,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9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9亿元。纺织服装主要分布在清河县、宁晋县、南宫市。清河羊绒制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转型方向:以高端化、时尚化、终端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由代工贴牌向 "设计、制造、品牌" 三位一体转型,做优做强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达到3个以上。
--打造设计生态产业链。以创意设计驱动服装和家纺、面料等骨干企业特色化、差别化、时尚化发展,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纺织服装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贸易中心,建设纺织服装创意设计产业园、服装设计交易中心等。鼓励支持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意设计,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扩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销售渠道,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功能,形成从设计、装备、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的产业结构网络,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生产模式转变。
--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建设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化服务平台,突出质量、设计、文化元素,创建和培育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加大对侵犯自主品牌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重点打造一批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时尚品牌及小众品牌,引进培育一批京津产业转移品牌服装 "种子" 企业,推动优势品牌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加工生产向品牌生产转变。做优做强宁晋休闲服装、清河羊绒纺织、南宫羊剪绒等一批区域特色基地园区。
--大力发展先进纺织制造。发挥纺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纺织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突破新型高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数字化设计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支持新型纺纱、智能化纺纱、数控无梭织造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淘汰落后纺织机械,推进印染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纺织新材料,推进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以及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等产业化。改造提升精梳高支纱线、提花面料,提高毛纺面料的轻薄、舒适、易护理性能。培育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纺织基过滤材料和土工纺织材料等,加快汽车滤清器等用途非织造过滤材料、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应急处置用纺织品研发与产业化。
(四)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企业。
    2017年,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9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6.9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84%。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片等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衬底等填补国内空白。
转型方向:以规模化、链条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高效光伏设备、高端风电设备,提升光伏发电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风力发电装备大型化、智能化。引进和培育壮大锂离子电池、应用电子、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关键技术工艺装备产业化水平和基础能力,积极引进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型消费类电子产品,增强终端产品竞争实力,打造光伏产业、锂离子电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链,积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后发优势。
--做优做强太阳能光伏。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关键生产设备及工艺改造升级,大幅提升硅片尺寸和组件功率,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开发智能化多样化的实用终端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光伏组件、智能逆变器控制器等,推动先进光伏产品与消费电子、户外产品等结合。加快光伏应用多样化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分布式建筑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光伏一体化电站,因地制宜开展各类 "光伏+" 工程,促进分布式光伏应用发展。
--支持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支持高比能量正负极材料、高电压正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新技术与锂离子电池的融合创新;鼓励小体积、高容量、大动力,超低温、锂离子电池新技术研发,满足风力、光伏发电的储能、电动车辆和通讯基站能源要求;开发柔性、可折叠的全固态、高安全可靠大容量动力电池,研制高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进一步开拓应用领域,扩大可穿戴设备、军事装备、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应急电源和各种移动通讯基站电源以及风电、太阳能储能电池等应用。
    --积极发展通信和卫星导航。积极引进发展服务器、网络路由器、网络交换机、智能网关等网络设备,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等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空天遥感、卫星导航、专网通信设备及系统应用等,重点支持通信和卫星导航项目建设。
--培育发展应用电子产业。鼓励LED、高稳定性交流电机变频调速器、智能化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器等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鼓励智能电网变电、配电、用电及高低压开关等产品研发;大力支持风能及光伏并网、逆变器电源等设备产业化;发展工业机器人,推动工业软件、智能工控系统、智能生产装备、人机协同技术产品应用普及。开发智能视听、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电子、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交通等相关产品。
(五)钢铁深加工企业。
    2017年,全市钢铁深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主要骨干龙头企业有邢台钢铁、德龙钢铁。
转型方向:以精品化、绿色化、多元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优特钢和钢材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与下游耗钢企业衔接配套,发展定制化钢铁制品,努力实现由钢铁原材料提供商向产品提供商转变,打造精品钢和冶金新材料产业链,力争钢材延伸加工总量超过22%,基础研发、新产品开发由 "跟跑者" 向 "并跑者" "领跑者" 转变。
--压减搬迁 "腾笼换鸟" 。继续实施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6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严格执行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限值,注重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关小促大、保优压劣,倒逼处于城市主城区、县城及周边和列入压减任务的钢铁企业有序退出,持续打好钢铁去产能攻坚战。严防钢铁违规新建项目、落后产能等量置换和 "地条钢" 死灰复燃,确保 "僵尸企业" 全部出清。大力推动邢钢整体搬迁升级改造,力争2020年完成搬迁。鼓励去产能钢铁企业跨界投资、转型转产,利用腾出的空间容量,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
--优化提升钢铁产业结构。发挥龙头企业调结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高端钢材品种,构建形成与世界先进水平相适应的钢材标准质量体系。巩固提升汽车板、家电板,以及钢板桩、取向硅钢、高速工具钢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特殊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品质稳定性。引导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优化布局。
--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由钢材初级加工向生产 "近终型产品" 的精深加工跨越,重点发展汽车冲压件、汽车用锻件、机械结构件、大型铸锻件、重轨和铁路弹簧构件、高端轴承构件等装备制造配套,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管道管廊等工程和建筑配套,高压锅、铸铁锅、钢木家具、康复床等高品质消费类钢制品,不断满足下游耗钢产业链升级要求。推动大型钢铁企业与下游汽车、装备等产业实现协同发展,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向节能工程、循环经济、融资租赁、电商贸易、园区物流等多元支撑转变。
--推进钢铁绿色化发展。对接京津冀地区国家级实验室和冶金研发机构,以先进钢铁材料、冶金自动化等为重点,推动与我市钢铁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突破烟气循环利用、连铸连轧等先进基础工艺技术,全面建立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和再资源化的新一代钢铁流程。大力支持钢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绿色化改造升级,污染物排放全面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推动域外转移和国际化合作。支持优势产能 "走出去" ,以周边国家和非洲、中东欧等国家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洽谈和对接,打造 "一带一路" 沿线更多标志性工程;支持企业通过产能交易或省外建厂向京津冀及周边以外转移产能。引导钢铁企业与国际接轨,推动企业海外投资向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游升级,构建世界性的资源供应、人才保障、生产研发和经营服务体系。
(六)煤盐化工企业。
    2017年,全市煤盐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9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2亿元,有中煤旭阳、建滔等骨干企业
转型方向:以链条化、园区化、循环化、集聚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煤盐化工和其他化工企业由初级化工生产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有机化学品以及高端日用化学品生产转变,力争精细化率达到60%。
--推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压减焦炭生产能力,强化节能减排,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 "腾笼换鸟" 计划,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改造提升盐化工。严格控制烧碱、纯碱等原料产品生产能力,把发展着力点放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产业链延伸上。氯碱行业全面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促进生产无汞化,提高副产品氯化氢的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推动高性能合成树脂、特种橡胶及弹性体,以及离子交换树脂、高性能纤维、电子化学品、高效低毒环保农药、超净过滤膜材料等绿色石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环保型水基涂料,培育壮大一批精细化工重点骨干企业。
--推进绿色安全高效发展。以园区化、循环化、清洁化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重点支持绿色产品、污染物治理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化工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进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转型升级,提升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七)新型建材企业。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在持续压减水泥、玻璃产能的同时,建材行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平板玻璃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位。
转型方向:以绿色化、功能化、个性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大幅提高绿色高值新型建材产品比重,加快开发功能性新型建材产品和 "近终型" 建筑部品构件,不断提升卫生陶瓷个性化定制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力争高标号水泥比重、优质浮法玻璃比重和玻璃产品深加工率均提高到60%以上,着力打造高端建筑材料产业链。
--玻璃企业。支持企业改造升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发展超厚、超薄、超白、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新型节能、安全玻璃产品和夹层、钢化、中空真空、抗冲击防穿透、装饰装修玻璃等深加工产品,加快高端运输装备用风挡、舷窗制品,汽车、飞机及高速列车风档玻璃等高端功能材料开发与产业化。在玻璃生产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及智能化玻璃深加工系统。
--水泥企业。鼓励企业优先发展海洋、港口、核电、道路等工程专用水泥、水泥基材料等高品质产品,增加优质水泥和特种水泥比重,减少普通水泥比重。引导和支持优势水泥企业进一步拓展建筑骨料、高性能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等深加工产业,向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等全产业链延伸。推广轻质高强板材、承重复合板和环保型建筑涂料等新型材料技术和配合料高温预分解、节能配方等生产新技术。支持企业利用尾矿等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材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在水泥企业普及和完善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程,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零存放处理。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设计、品牌提升和关键零配件研发,加快产品向功能化、个性化、品牌化、智能化转型,开发多功能产品、智能家居等用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艺术性。支持企业发展薄型陶瓷砖、陶瓷薄板、文化艺术砖,功能型防滑、蓄热(蓄光)、防污、自洁净等产品,以及节水便器、智能便器、具有保健功能的卫生间用品。在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干法制粉、陶瓷砖减薄、低温烧成、卫生陶瓷模型免烘干等技术工艺,提升绿色化发展水平。
(八)特色产品。
    选择我市产业基础好、特色优势明显的羊绒、自行车、铸铁炊具等产品为突破口,以高端化、时尚化、功能化、品牌化为转型方向,着力提升设计制造水平,丰富产品品种,提升品牌价值,以点带面,推动标准、质量、品牌联动提升,带动全市特色产业迈向中高端。
--羊绒。支持企业采用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羊绒清洗、小浴比技术,提高制成品率及混纺产品比例,推进柔性供应链改造,研究开发一次成型技术。支持企业延伸绒线、羊绒深加工产业链,扩大精纺半精纺生产能力和电脑针织横机比例,发展高档羊毛衫、羊绒衫、汽车内饰产品、鞋帽用品、高档裘皮产品等产品,形成精梳、纺纱、面料、成衣全产业链。强化服装设计能力,开发一批高端化、时尚化、舒适化的羊绒精品。建立羊绒、羊剪绒产业发展联盟,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我市羊绒、羊剪绒产业竞争力。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培育1-2家超10亿元企业,打造35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自行车。以轻量化、多样化、时尚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加强高强度轻型材料、变速器、传动系统、智能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研发和应用,强化工业设计和品牌培育,瞄准时尚化、功能化需求,加快发展时尚休闲、运动健身、长途越野和高性能折叠等多样产品,巩固童车全国领先优势,打造自行车全产业链。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形成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以上企业。
--铸铁炊具。推动铸铁炊具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制定实施行业规范条件,全面推广电炉、天然气炉设备绿色化改造;加强基础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开发 "安全、健康、绿色、环保" 的厨卫产品。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品质量,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营销体系,推动生产企业由代工贴牌向自主品牌发展,打造区域品牌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铸铁炊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打造超10亿元企业1家,培育国内知名品牌1个。
--轴承。支持轴承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轴承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汽车轴承等主导产品,着力向高铁轴承、陶瓷轴承、智能轴承等高端产品发展;以质量和品牌推动轴承产品由后市场和代加工向主机配套等高端市场转变,轴承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建设轴承制造强县,建成重要的高端轴承生产基地到2020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培育国家级名牌2个以上建成汽车用圆锥滚子轴承高品质轴承锻件及高精密轴承滚动体三大细分专业生产基地
--电线电缆。瞄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挤制、绞线、装铠和熔铸、拉线等设备方面,引进、更新一批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产品上质量、上水平。建设大型综合性交易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多家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相对薄弱的铜材加工、绝缘料生产、电缆辅件辅料生产的新建和技改项目。鼓励企业战略布局光纤光缆、光电光缆、光棒、通讯电缆、船用电缆、海洋电缆、新能源汽车电缆、物联网光电传感器等新业务、新技术、新领域,打开未来成长空间。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
--宠物食品。鼓励企业向高端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零食,宠物医药等领域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深化与中宠委员会合作,参与产业标准制定,建设省级宠物食品检测中心和河北省品牌建设研究院专家工作站。通过 "设计+制造+品牌" ,提升产品工艺技术和制造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宠物食品产业增优势、创品牌、提质量,着力打造中国宠物食品之乡、世界宠物之都 。力争到2020年实现 "四个100" 目标,即规模化、标准化宠物食品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宠物食品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宠物用品、零食等其他相关产业规模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宠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税收超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
积极引导市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团队)落户企业实施产业化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推动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和各类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实施百项新技术新产品 "双百工程" 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开发一批重大 "杀手锏" 产品。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档次;开展工业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 "明星产品" 、打造一批工业设计典型案例、推广一批工业设计植入模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推行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开展贯标认证,形成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2018年下半年启动我市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先行、完善提升。2019、2020年逐步实现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全覆盖。按照省制定的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案,设定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工业增加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全员劳动生产率、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等指标开展评价,以县(市、区)为实施主体,根据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对属地内企业合理进行分类分档,依法依规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差别化政策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提高准入门槛,新建、扩建项目原则上入园进区。通过环保、质量、技术、能耗、水耗、安全等标准的约束和引领作用,扶优汰劣调整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按照 "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 的原则,各有关财政专项资金向实施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倾斜支持。市政府2018年起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安排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本区域工业转型升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转型企业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开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应收账款、仓单等质押和信用贷款业务。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整治 "以贷转存" "存贷挂钩" 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不得盲目抽贷、断贷。结合金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续贷周转资金,对本地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提供续贷周转服务。以 "信用河北" 和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为载体,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实现互通互联,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搭建信息平台。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机制,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洽谈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我市优质转型升级项目融资需求。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市、县分别重点支持30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上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环境保护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落实税收政策。
    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到10年。对企业排放大气、水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标准30%以上的按规定分档减征环境保护税。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科技局)
(五)落实资金定向奖补政策。
    在县域范围内工商登记并纳税的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省奖补政策,按省级分享企业缴纳增值税增量的25%奖励企业所在县(市)。对省级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并实现属地纳税的,落实省奖补政策,按省级分享相关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量的25%对企业所在县(市)给予奖补" 。(责任单位: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税务局)
(六)强化建设用地保障。
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列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和省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节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项目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按比例计算后低于该项目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节余指标,保障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用地。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安全要求、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政府)
(七)支持工业企业退城搬迁。
    支持企业退城搬迁改造和转型发展,对转型企业退城搬迁腾出的土地,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基础上,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调整用地性质;土地出让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明确约定由政府收回的,经评估作价支付补偿后,纳入政府土地储备,新址用地经批准可依法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取得。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八)鼓励工业用地 "二次开发" 。
    转型企业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兴办先进制造业、生产性及高科技服务业、创业创新平台等国家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的,经市、县政府批准,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依法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安全要求,不改变工业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九)实施 "飞地政策" 。
  根据全市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和各地产业功能定位,鼓励转型企业实施异地搬迁,企业搬迁达产后,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实行迁出地和迁入地分享政策,分享比例由双方协商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在内部考核时按照双方协商划分比例或市有关部门协调确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十)开展对标赶超和 "把脉问诊" 。
    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引导推动企业围绕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管理机制等关键环节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开展对标行动,引导每个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一个对标赶超目标企业,明确对标赶超具体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组织企业开展对标交流培训和咨询服务,建立对标政策激励机制,树立一批对标示范企业。支持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依托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企业转型升级智库,组建一批 "企业医生" "企业诊所" ,对企业开展 "把脉问诊" ,协同攻关,切实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质量控制、企业管理、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质监局、市科技局)
(十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深化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模式应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围绕企业网络改造提升、云平台建设、大企业 "双创" 、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模式应用、工业信息安全防护等开展示范项目培育、示范带动。培育建设装备、钢铁、建材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企业上云试点示范,带动 "千家工业企业上云" ,推动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推广 "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标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二)加强企业上市培育。
    充分利用境内、境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筛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到 "新三板" 和股权交易所挂牌。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认真规范上市后备企业改制,精心组织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加快企业上市要素市场建设,落实省市支持政策,加强企业上市资金扶持。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
(十三)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对引领全产业转型升级、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由制造强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实行直部门专员服务制,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由级领导包联、级干部担任专员,5亿元到10亿元的由级领导包联、级干部担任专员,全程负责跟踪服务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参照里协调机制,重大项目由各县(市、区)领导挂钩服务。重大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要在项目论证阶段提前介入提供服务依法依规开展并联审批。(责任单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护局市行政审批局
(十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推荐评审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申报省级工业强基重点项目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省级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委、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
(十五)提升品牌影响力。
    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5万元。实行工业名品推介计划,每年筛选一批知名品牌,整体包装策划,集中宣传推介,打造全成系列、一县一品的邢台工业品牌整体形象。(责任单位:质监局、工业和信息化工商局、委宣传部)
(十六)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支持我工业企业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在省资助的基础上,市再给与一定数额的经费资助。动态调整并严格执行严于国家的环保、能耗、水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标准,倒逼不达标产能退出市场。(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委、务局护局局)
(十七)实行差异化环保政策。
    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传统产业环保 "领跑者" 企业原则上不列入错峰生产。对钢铁、焦化、电力、水泥等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原则上不列入错峰生产;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可根据预警级别采取适度减排措施。对有合法手续、环保稳定达标企业,不得采取 "一刀切" 的停产措施。(责任单位: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
五、行动步骤
(一)部署启动和建立工作机制阶段。
在全市开展 "千企转型" 工作部署。依托 "双创双服" 工作机制,按照 "一个企业、一个帮扶班子、一套转型方案" 的原则,市、县两级明确分包企业,落实分包领导、责任人及工作专班。市级服务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其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县(市、区)按照企业属地原则负责包联。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的通知》(冀政办字〔2017〕65号)精神,按照 "五个一" 要求建立常态化工作协调帮扶推进机制。
(二)转型实施阶段。
    市县两级对分包范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摸底,掌握企业规模、效益、行业分布、主要产品等基本情况;各分包人和工作专班与企业对接,对企业进行政策宣传贯彻和协调动员,初步了解企业存在问题、发展意向、实施项目情况,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 "动起来" ;市县两级分别协调组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一批 "企业诊所" 和 "企业医生" ;组织 "企业诊所" 和 "企业医生" 与企业对接,开展 "问诊把脉" ;根据摸底和 "把脉问诊" 情况,指导每个企业制定一套转型方案,建设全市 "千企转型" 信息化工作平台,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档立卡,建立优势龙头企业、转型发展企业、产能转移企业、关停淘汰企业 "四个清单" ,实行台账管理、分类施策、分级包联。
(三)持续推进阶段。
    2019-2020年为持续推进阶段,每年2月底前,总结上年度工作、制定当年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具体举措和进度安排,持续推动、深化落实企业转型方案。
六、组织推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
"千企转型" 行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市县 "双创双服" 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 "千企转型" 活动的指导,构建市县两级密切协同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筹协调推动;各牵头单位要负总责,主动协调调度,统筹推进相关工作,责任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适时调整土地等相关规划,对企业腾退土地及时变性,保证企业和项目建设需求;制定差别化政策,实施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分类指导推进。全市针对七大主导优势产业,确立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个智库支持、一个重大项目库、一个基金的 "六个一" 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二)强化督导考核。
    各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谋划部署、亲自协调推进,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年度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责任清单、目标清单、措施清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责任落实、实施计划 "五到位" 。要形成与企业联系常态化机制,原则上每季度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开展政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业链对接等活动,帮助企业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负责组织属地范围内的帮扶企业填报 "千企转型企业综合情况及问题反馈卡" ,依托 "千企转型" 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搜集、问题分发、跟踪问效、成果分析。建立协调、调度、督导和考核机制,实行市对县每季协调调度、半年督导检查、年终考核评比。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各县(市、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全市通报,对考核结果前5名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落实工作不力的追责问责。
(三)发挥智库及行业协会作用。
    邀请河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咨询活动,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智力支撑作用,积极加强与全国智库、国家级行业学(协)会联系合作,搭建引资引智平台,及时谋划提出重大战略、发展方向及转型路径等建议。
(四)营造良好环境。
    深化全市 "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行政许可,简化工业产品市场准入前置审批,完善规划、环评、能评、安评、用地等审批绿色通道制度。用活环境容量和能耗总量指标,优先保障转型升级企业重大项目需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净化市场环境。加强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转型升级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企业家队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对接、产品推广、引资引智、技术交流转化等公共服务,多措并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