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安置3.4万亏困国企职工

发布时间: 2011-12-14      发布机构:市国资委      浏览次数:20     字体:[  ]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记者张永利、马国胜)9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邢台市东关街的起重运输设备厂宿舍鲁德民老人家时,他正和女儿、女婿一起包饺子。只有30多平方米的屋子虽然不大,但一家人边包边聊,让人感觉温馨而轻松。

     "要不是政府帮助安置,我们一家人真是没法过了。" 鲁德民老人说,他和女儿两代人都在起重运输设备厂工作,1995年企业停产后,一家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2004年,老人退休时四处借了两万多元补交养老保险。2008年,他女儿卧病在床,医疗费又借了五六万元,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政府启动亏困国企职工安置工作后,给我补了两万多元的养老保险,又发了4万多元被拖欠的工资,还给我办理了医疗保险。女儿、女婿也得到了妥善安置,给女儿发放了1万多元的经济补偿金,办理了失业保险,目前她每月能领到500多元的失业金。女婿在市制革厂下岗后,也得到了1万多元的经济补偿金,并办理了失业保险,很快就能领到失业金。" 老人欣慰地说: "我们一家人生活总算有了保障。"

    亏困国企职工安置是邢台市最突出的民生难题。该市是一个老工业生产基地,国有企业多,曾达到139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企业停产、破产,安置资金以本企业资产变现为主要来源,造成3万左右职工的工资、养老金、医保金等拖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筹措资金、创新模式,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妥善安置亏困国企职工。" 邢台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成立了 "邢台市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服务中心" 这一专门机构,实行统一政策、统一部署、统一推进、集中办公、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的模式。首先筹集资金,依托职工安置服务中心,调整职工的劳动关系,然后再进行资产、土地处置等后续工作,使职工安置工作不再受制于企业资产的多少以及变现进度的约束。同时,职工安置服务中心接收改制、破产企业大龄职工,并提供发放生活费补贴、养老保险金调待等十几项后续服务,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加快了国企改革进程。 "对几万名职工的档案审核、身份确定和资金审核等工作,既繁琐,工作量又大,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牺牲了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一直参与此项工作的职工安置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通过财政筹措、上级专项资金支持、转让土地、国有资产变现、减免费用等方法,邢台市共筹集资金8亿多元,基本完成了3.4万名亏困国企职工的安置工作。

    近年来,邢台把模式创新作为解决民生难题的一个撬点,改变思路、统筹各种社会资源解决百姓实际困难。今年在全省率先出台《邢台市城区困难家庭综合救助暂行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两年内,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济、社会帮扶、结对互助为补充,对城区困难家庭实施综合救助。救助内容规定得非常详细,比如:对困难家庭就医时产生的费用,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偿后,对医保目录内的剩余费用,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经审定合格且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在有编制的情况下,优先接收;凭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录取通知书,本科新生一次性补助4000元,大专新生一次性补助3000元,中专新生一次补助2000元……根据该办法,邢台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26个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困难家庭综合救助领导小组,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救助。

    资金筹集是实施综合救助的关键,该办法规定,综合救助基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政府负责筹集,主要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市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筹集的基金、社会各界为困难家庭捐赠的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救助基金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可以用于救助的资金。另外,设立综合救助专项基金账户,市级财政负责筹集300万元,区级财政负责筹集100万元,并确保专款专用。

    据了解,该办法实施一个多月来,已经有40多户困难居民提出了住房保障申请,120人提出了助学补助申请,近200人提出了就业申请,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审核办理。

    据了解,近3年来邢台民生支出累计超过270亿元。今年上半年,民生投入同比增长52.2%,占全部财政支出的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