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情况(2007)

发布时间: 2008-04-19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92     字体:[  ]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邢台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区域规划日趋合理,区位优势日渐显现, "四区三带" 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初期,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区域划分细化程度不够。目前 "四区三带" 的划分只是一个整体性、模糊性的划分,具体到每个 "区" 、每个 "带" 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乡、哪些村?特色产业准备发展哪些重点户?均没有具体明确,使这个宏伟规划的可操作性受到限制。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各 "区、带" 涉及的县、乡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未能做出全面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还未就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发过文件,也未曾列入各级财政项目预算,缺乏项目启动资金;另外结构调整工作没有与当地领导工作实绩挂钩,所以主管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同志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农户搞结构调整所必须的 "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处在 "四区三带" 范围内的多数农户并不知道自己被规划到什么种植区域,在种植品种选择上仍处于被动的 "跟风跑" 阶段, "四区三带" 的概念还没有进村入户,人人皆知,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的作用。

四是技术含量偏低。特别是蔬菜、食用菌等高新产业的种植,仍存在经营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地建设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产品仍有污染等诸多问题,而我们的技术推广队伍远远跟不上农民搞好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五是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除大宗作物销售渠道尚可外,一些特色种植没有形成定单生产,缺乏龙头带动,形不成规模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省外大市场衔接不紧,外销市场打不开,农民要靠自己赶集上会去卖,费工费时,销路也不好,影响了农民发展积极性。

六是产业化程度不够。目前我市特色产业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技术标准难以实施,教、研、推,产、供、销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龙头少、弱,是制约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也难以创名牌产品。

根据我市种植业结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市农业局召集农业专家进行了反复讨论和酝酿,初步形成了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整体布局。

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 "优粮棉、扩蔬菜、增饲草、强特色" 的原则,积极调整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粮食作物突出强调是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重点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逐步向优质专用、区域化生产过渡;棉花重点是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大力发展长绒棉和棉田间作套种;油料重点以提高单产、品质为突破口,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蔬菜重点是增加名、特、优、新品种,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进程,扩大设施菜、错季菜和特色菜规模;食用菌重点是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外销型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的出口率和经济效益。

发展格局。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现状,积极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形成 "四区三带" 发展格局。即:太行山水果生产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干鲜果品;山前平原粮食生产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饲料加工型玉米;黑龙港流域棉花生产区,重点发展优质抗虫棉和长绒棉,发展棉田间作套种等高效益种植模式;清河、临西草粮生产区,大力发展饲用牧草种植;环市区百里蔬菜生产示范带,包括邢台县、南和县、任县、桥东区、桥西区等五个环市县区,重点发展设施菜和错季菜;308国道百里食用菌生产示范带,包括柏乡、宁晋、新河、南宫等县市,重点发展双孢菇、姬菇等食用菌生产,扩大规模,提高品质;106国道百里高效农业示范带,包括威县、南宫等县市,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