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绘就发展蓝图——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发布时间: 2022-03-15      发布机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860     字体:[  ]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其他           

(记者郭文静 通讯员陶梦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去年以来,我市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储备和建设实施,华为、金风科技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市落地,昌果生物一次性血液灌流器、春立正达医疗器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润泰救援年产100台/套智能应急救援机器人项目建成投产。据统计,2021年,我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6个百分点,在全省各设区市中居首位。

近日,市发改委印发《邢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谋划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确定了目标定位、明确了发展任务,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制定能级提升“路线图”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跨越

“作为老工业基地,邢台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应发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原有产业优势,加强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谋划布局一批先导产业,可以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谈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市发改委主任兴连根说。

提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性,兴连根认为,当前,全市高质量发展提质提速,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迫切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力赶超先进地区,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接,重塑邢台发展新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提升产业能级、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必然选择。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企业主体、发展生态上实现新突破,提升对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贡献度。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支撑能力实现新跃升。“十四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显著增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左右,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创新企业快速增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将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00家。

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15%,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1.3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达到350家。

创新政策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实现新改善。我市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引培、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知识产权等创新链条进一步畅通高效,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将形成多元协同、资源共享、融合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构建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规划》提出,按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我市将构建“两区(开发区、邢东新区)、三带(京广、青银、邢临)、多集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据悉,“两区”是指建设邢东新区创新引领区和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我市将加快建设邢东新区科技城,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产业化基地,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应急产业等领域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开发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三带”是指京广产业发展聚集带、青银产业发展聚集带和邢临产业发展聚集带。其中,串联京广铁路沿线的沙河市、信都区、内丘县、临城县等县(市、区),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专用装备及零部件、功能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主导轴带。串联青银高速公路沿线的宁晋县、新河县、南宫市、清河县等县(市),加快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撑轴带。串联邢临高速公路沿线的临西县、威县、广宗县、平乡县等县(区),紧抓邢钢改造升级机遇,积极发展能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特种功能性钢材,超前谋划发展进口替代钢材,支持自行车、精密轴承产业做优做强,建设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轴带。

聚焦优势区域、高潜力新兴产业领域,我市将重点推进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和精密轴承产业集群六个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眼下,新兴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信都区河北瑞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可充电电池包、光电储能系统等研发、生产和销售。“我们研发的奔驰品牌机场摆渡车,进入了奔驰车型系列;研发的全电动续航里程高的系统底盘,使整车重量减少10%、车辆行驶里程增加10%。”公司负责人张瑞自豪地说,瑞兴电子将争当新能源产业细分市场领跑者。

沙河湡久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水性保温隔热玻璃涂料可以给玻璃穿上“保暖隔热衣”。“涂了涂料的普通玻璃变身为隔热节能玻璃,可以保温10度左右,节约室内空调电费30%以上。产品已应用到北京南站、三峡博物馆、中央音乐学院等建筑的玻璃上。”公司总经理李辉说,公司科研团队将持续发力新材料科研攻关,正在研发的智能光谱选择玻璃涂料将应用于未来新建建筑。

聚焦8项重点任务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规划》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即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产业,加快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高成长性产业,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努力构筑邢台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德龙钢铁集团公司就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度参与者。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管控、5G+人工智能应用、环保智能管控,基于AI算法的智能化安防,基于机器视觉+AI辅助的废钢检验……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德龙展示的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引人侧目。同样令人称赞的还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高科技成果——比纸还薄的手撕钢、像毛细血管一样细的钢管、不会附着指纹的耐指纹板等。

在智能技术发展方面,目前,德龙与阿里合作的数据中台、热轧表检、废钢定级作为“钢铁大脑”战略的实践应用,其成果在德龙日趋成熟。有数字化赋能,德龙钢铁集团迅速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大型综合钢铁集团。

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缩影。据悉,2021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入统企业81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56%。

“十四五”期间,聚焦我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快发展新型显示、通信与导航、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信息技术核心产业,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我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及早布局数字经济、应急装备、被动式建筑等未来产业,打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规划》中也为如何发展未来产业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安排。

据悉,今后,围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前沿材料、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重点方向,我市将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前瞻性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具体来说,将重点在邢东新区、市开发区布局建设一批前沿技术研发机构,谋划实施一批未来产业科技专项,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支持研究突破区块链密码学、共识机制、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等核心底层技术,着力解决链上链下问题。还将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和技术储备,重点支持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新型纳米材料、超材料等高端新材料研发,加速推进技术、工艺成熟新材料的中试和产业化。

围绕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市将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合资源要素,重点推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化赋能升级、产业园区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质量标准提升、领军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等9个专项行动,努力构建协同创新、链式发展、供给安全、高效运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