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威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做强优质棉花产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2-04-09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104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农业、林业、水利
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耕地面积110万亩,棉花是其县域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北省首位。由于近几年受气候变化、国内外纺织行业市场低迷等多种因素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下降,棉花效益降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为此,邢台市农业专家组赴威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对该县种植业结构现状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威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及具体措施的建议,供市政府、威县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一、对威县农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和评价
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土壤地力一般,水资源相对短缺。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棉花为主的种植格局。棉花、设施蔬菜为两大主导产业。棉花面积80万亩,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4.5万亩,芦笋1万亩,其它裸地瓜菜4.5万亩,葡萄面积2万亩,其它为小麦、玉米及花生、小杂粮等粮油作物种植。
从威县目前的农业结构分析,棉花面积占耕地面积80%, "一业独大" 的结构,有其形成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有其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一是以棉花为主的农业结构适应了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威县土壤相对瘠薄、水利条件相对较差,种植棉花相对于种植粮食作物省水、耐瘠薄,比较优势明显;农民熟练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并已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棉花收购加工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棉花产业是威县的最大优势。
二是以棉花为主的种植结构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约束力强,棉价受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一个县难以抗衡市场风险。
三是单一棉花种植农业结构受气候条件制约的风险过大,容易影响农业效益的稳定性。
四是威县大多数区域连年种植棉花,不能秸秆还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重茬致病害及棉花早衰加重,白色污染严重,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威县区域特色农业,如设施蔬菜、鲜食葡萄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生产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不算大,短期内难以成为有影响力的产业。
二、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方向
(一)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根据威县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结构现状,农业结构调整总的原则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目标,在保持棉花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适当调减棉花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形成以优质棉为主,设施蔬菜、瓜果、杂粮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结构。
(二)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规模和模式
1、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分2-3年逐步调整到位。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水利条件等因素确定调整规模。适宜发展粮食作物的区域应满足中等肥力以上(有机质1%、碱解氮60mg/kg、速效磷15 mg/kg),单井控制面积150亩以下,春季能浇两水以上,水质良好。同时,应实现规模化种植,以便于实施耕作、收获的机械化。三是根据 "效益优先,节水,高效" 的原则选择特色农业种植模式。新发展的作物应优先选择市场容量大,销售前景好的作物。选择特色种植应考虑市场需求量、能否规模发展形成区域产业、是否具备产品加工、贮藏条件等因素。对一些产品销售季节性强、难以加工或不耐贮藏的鲜活农产品,如大路蔬菜、瓜果等作物,在没有建立稳定销售渠道之前,不宜盲目发展。
2、威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可选择的模式
根据威县的土壤条件和水利条件及现实产业发展情况,建议农业结构调整可选择的方向为:
(1)继续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做强优质棉产业。威县是国家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应在保持棉花种植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改进种植技术,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做强优质棉花产业。根据威县土壤条件和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棉花种植面积应稳定在60万亩,在目前80-90万亩的基础上调减20-25万亩。调减下来的土地用于发展粮食及杂粮作物,扩大葡萄、辣椒等特色农业种植,主产棉区因地制宜发展间作套种,以提高植棉效益。
(2)在威县与临西、清河、南宫等相邻的区域,土壤、水利等条件较好的乡村,改种以小麦为主的粮油作物。上茬小麦可扩大到10万亩左右,下茬作物可种植杂交谷、夏玉米、大豆、夏花生等粮油作物。在水利条件较好的乡村可发展麦棉一体化种植模式,以解决棉麦争地矛盾。
(3)稳定设施蔬菜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威县已成为冀南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瓜菜面积约1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达4.5万亩,形成了106国道两侧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生产产业带。应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改进技术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发挥高公庄蔬菜批发市场以及威旺育苗合作社龙头带动作用,稳妥壮大产业规模,培育威县蔬菜品牌,力争使威县蔬菜成为优势产业。
(4)积极推广棉田间作套种和棉田冬季利用技术,提高植棉效益。在水利条件较好的棉区,大力推广棉田间作套种模式,提高棉田复种指数,提高植棉效益。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棉花与西瓜、甜瓜、油葵、土豆、圆葱、短季绿豆以及短季蔬菜间作等模式。
(5)稳妥发展葡萄、辣椒、三白西瓜等特色产业。目前第什营和方营乡部分村葡萄面积2万亩左右,已经在天津、石家庄以及南方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市场,亩效益达万元左右,群众发展的积极性较高,具有规模扩张的潜力。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可发展一部分设施葡萄,提早上市时间,提高效益。也可通过招商,引进葡萄酒生产企业 ,采取订单式生产酒用葡萄,进一步做强葡萄产业。
威县部分村近两年发展了辣椒种植,主栽品种天鹰椒适应威县的自然条件,市场容量大,效益较好,且省工,具备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的要件,但目前威县辣椒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产品收购加工网络不够健全,应通过加强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现订单生产,稳步发展。
三白西瓜是威县的名优特农产品,地方特色明显,已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面积6000亩左右,尚不能成为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应加强产品市场开发力度,通过与科技单位的协作,进一步改善品质,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组建集科研推广、市场开发、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真正形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标型产业。
特色产业的发展赖于稳定的产品销售市场,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逐步扩展规模,通过3-5年的努力,使威县葡萄、辣椒、三白西瓜三大特色作物面积发展到10万亩左右。
(6) 沙薄土壤区域发展花生、甘薯种植。威县风沙土和沙质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区域土壤肥力低,种植粮食和棉花没有比较优势,非常适合种植花生和甘薯。花生属于大宗农产品,市场容量大,种植效益稳定;甘薯淀粉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加工增值优势明显,能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建议在沙壤土区域重点发展花生和脱毒甘薯种植,与棉花轮作,以解决老棉区连年种植调茬难的问题。
3、威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目标
经过3-5年的调整,威县110 万亩耕地,棉花面积应调减到60万亩,以小麦、玉米或谷子为主的粮油作物面积25万亩左右,瓜菜10万亩,葡萄、辣椒、三白西瓜三大特色作物面积10万亩左右,花生、甘薯面积5万亩。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一)制定规划,稳妥推进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部门担负着产业谋划、制定规划、组织引导的重要职责。建议县政府组织农业、水务、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确定调减棉花的区域及规模、选定发展的作物品种、推进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措施等,将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作为近期内政府农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力争利用3年时间基本调整到位。
(二)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引导
舆论宣传和典型引导是决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农民是结构调整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应通过宣传引导,使农民了解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培训会等形式宣传结构调整的好经验、好典型,促使农民转变传统种植业的观念,顺应市场、经济、自然规律,提高他们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同时,应组织有关部门整合网络资源,建立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群众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在典型引导,力戒强迫调整。建议从今年开始,根据结构调整规划在不同的区域培育示范典型,靠典型引导逐步发展特色产业的规模。
(三)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应有配套政策做保障。建议县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政策为导向,推进结构调整。一是整合农业、扶贫、开发、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对农业部门、有关乡镇安排的示范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县乡政府部门和企业根据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招商引资。四是扶持加工企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调整,大力扶持符合威县农业产业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政策环境,促使其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财政、信贷、税收、协调服务多方位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实现以企业加工增值来带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强化科技,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支撑。建议威县尽快完善以区域站为重点的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配足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条件,制定激励机制,组织科技人员担负起农业结构调整的试验示范点建设工作,引进先进科技,示范新型种植模式,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当务之急要指导农民对传统植棉技术进行改革,通过选用抗逆品种、推迟播期、扩行距降密度、适时揭膜等综合配套措施,规避黑桃烂铃风险,提高棉花的产量和效益,为优质棉产业的稳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五)引导和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目前的小块分散种植已成为影响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因素,县政府应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引导农民对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加快规模化生产经营步伐。建议威县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专门指导、协调、管理、服务、监督土地流转工作。同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和农村土地流转调解仲裁制度,形成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通过有序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六)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县政府应成立职责和分工明确的领导组织。建议成立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吸收农业、财政、发改委、水务、扶贫、金融、开发、广电、宣传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各乡镇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定目标,卡死责任。在市场考察、产业谋划、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土地流转、改善生产条件、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确保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开展。把结构调整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考核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岗位责任,加大奖惩力度,建立积极有效的鼓励鞭策机制,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