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博物馆:邢窑白瓷,见证千年民族三交史

发布时间: 2024-08-20      发布机构:市民宗局      浏览次数:121     字体:[  ]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唐代《国史补》中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创于北朝,成熟于隋,鼎盛于唐,见证了民族融合、万国来朝的历史盛景。内丘县作为“中国邢窑文化之乡”,近年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聚焦“有形”,整合资源打造载体。2012年,内丘县在城区改造工程中发现邢窑遗存,主动出资妥善解决拆迁善后工作,总计投资1.5亿元,建成占地面积53亩、集收藏展示研究邢白瓷于一体的的邢窑博物馆。博物馆由七个大小形状不同的碗状建筑构成,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馆内东西两侧为邢窑文化发现脉络和馆藏文物,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形式手段对500多件邢瓷藏品进行系统地、全方位展示。其中,镇馆之宝“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 ”(隋朝),外饰为一圈略似心形的联珠纹,内饰布满灵芝纹,中间一对西域人,一吹乐、一跳舞,姿态优雅、动感十足,体现了隋唐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盛景。另一镇馆之宝“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唐朝),造型模仿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壶身呈扁圆形,鼓腹,圆底,圆拱形提梁,通体采用贴塑、模印堆贴、划刻、戳印等多种装饰技法,将当时西域地区皮革制品的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聚焦“有感”,丰富完善体验形式。为增强游客体验感,邢窑博物馆着力在“活”字上下真功夫、实功夫,真正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组建文旅工作专班,组织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就邢白瓷文旅资源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特别注重融入民族三交史内容,丰富规范解说词,提升解说水平。健全讲解员培养长效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内丘特色文化学习普及推广活动,特别精选一批志愿者,拍摄文化推广短视频,义务担任文化推广使者,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提升内丘文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线上线下协调联动,开展云游博物馆线上直播、夜间灯光秀等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探寻历史文脉、感受白瓷辉光。联合邢台学院编制大型户外情景剧《瓷都赋》,以公元1997年邢台市发现隋代邢窑遗址为主线,用时空对话的形式阐述公元622年唐太宗李世民和窑工之间发生的一段传奇故事,为邢州百姓和广大游客呈上邢窑白瓷的文化盛宴。

聚焦“有效”,深入开展交融活动。邢窑博物馆自建成以来,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万名游客观光旅游和业内专家学者来访调研,先后开展了中小学研学、文化艺术交流、白瓷作品巡展等活动百余场。围绕非遗民俗文化,推出文化氛围浓、情感体验强的亲子游、体验游,在春节、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开展“观唐装走秀,展邢白瓷之美”“相约白瓷都,童趣向端午”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吸引游客融入其中,增强游客沉浸体验。并坚持以邢白瓷文化为媒,多次承办“石榴花开·巾帼援疆行动”最美家庭结对走亲联谊活动、“石榴籽一家亲·高举队旗跟党走”融情冬令营、“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燕赵行”驻京台湾大学生校外体验活动、冀台社区营建交流活动、“京津冀三地网络大V河北行”等交流活动,有力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各族各届人士的交往交流交融。邢窑博物馆相继荣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河北省旅发大会优秀新业态项目”“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全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