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区以科技创新激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新动力
发布时间: 2025-01-06 发布机构: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122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今年以来,邢台市任泽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科技政策供给,助力延链补链强链,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橡塑新材料和机械制造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1—11月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7.6%;橡塑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96.5亿元,同比增长6.0%。
一、强化研发投入,激活科创“新引擎”。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科技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财政科技支出由2023年的2137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846万元,同比增长79.9%;聚焦企业创新“痛点”和短板,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服务活动,强化精准服务和业务培训,确保培驯服务推广和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全部覆盖。逐企针对研发项目名称、研发项目立项、研发项目验收、研发辅助账设立等重点环节进行规范提升,引导企业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做到账表“应建尽建”,费用“应提尽提”,数据“应统尽统”。2024年,全区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入统2.46亿元,较2023年增长106.7%。截至2024年9月底,全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40家,同比增长8.1%,加计扣除金额4371.96万元,同比增长10.7%。
二、培育创新主体,点燃产业升级“新动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构建梯度培育机制,采取定向培育方式,筛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纳入后备培育库。聚焦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短板,开展常态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结构做优为目标,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扶持,推动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全区科技型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96家。
三、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新支撑”。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行动,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挖掘创新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域外高校、院所,尤其是京津高校、院所合作,积极谋划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创建工作,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目前,全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4个,其中省A级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其中,河北省特种橡塑产业研究院共享创新平台组建科研专家团队,为橡塑新材料产业集群内50余家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实验检测、数据共享、产品改进等技术支持,生产效率提高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15%,带动近亿元产业规模效益。
四、推动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创新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省市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023年全区获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个;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签订高性能有机硅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00万元,4项专利落户任泽,目前耐高温密封胶带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省成果受让方奖补资金100万元支持。
五、深化产学研用,提升科技合作“新层级”。瞄准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科技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开展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人才对接,加速引进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2024年,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36亿元,全市排名第1。今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两个科技特派团,共为华密新材和永明地质等2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14次,完成成果转化4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项,获得授权专利10项,科技计划立项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