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采:沙河市审计局依法审计 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 服务发展
发布时间: 2009-12-08 发布机构:市审计局 浏览次数:26 字体:[大 中 小]
体裁分类:工作部署 主题分类:财政、金融、审计
近几年来,沙河市审计局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按照 "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 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 ,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强化 "六个突出" ,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 "龙头" 作用
该局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第一要务,以 "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 为目标,坚持 "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 的审计思路。跳出了传统财政审计模式,坚持资金拨付到哪里,审计就延伸到哪里。审计中强化 "六个突出" ,探索出一套公共财政体制下新的审计模式,拓展了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市政府、市人大的高度评价。
一是突出预算执行审计的 "龙头" 效益。在安排年度审计项目时,以预算执行审计为 "龙头" ,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中,全面反映了预算执行情况。
二是突出财政审计的深度与广度。拓宽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凡属政府性资金,不管是预算内、预算外,包括用政府信誉担保的贷款、借款等各种基金,其收支、管理和使用,都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实现了对财政资金全方位的审计监督。
三是突出审计成果的利用。注重从众多零散的问题中,筛选出真正具有代表性、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议,促进审计结论落实整改,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四是突出案件的移交工作,把审计案件移交作为衡量预算执行审计效果的一项标准。
五是突出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从专项资金入手,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提高;从政府投资项目入手,严查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六是突出关注民生的财政资金的延伸调查。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农业资金、环保资金、低保资金、养老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等一些专项支出进行跟踪审计和延伸调查,确保专款专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构建 "三三制" 监管模式,强力推进政府投资审计
该局把政府投资项目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逐步探索以 "三三制" 为监管模式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构建 "三全" 审计监督新模式,确立审计部门主体地位。将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纳入了审计范畴,建立了 "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 审计监督管理模式。 "全覆盖" 就是实现统一管理原则,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归口审计机关统一审计监督,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秩序,增强政府投资审计权威和效力。 "全方位" 就是将招投标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概预算执行情况、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情况;与建设项目直接相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工程造价和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 "全过程" 就是实行派驻审计人员制度,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事前,参与工程项目预算审核、招投标环节监督;事中,对重大、重要项目实行派驻审计人员制度,现场跟踪监督,对一般工程项目实行流动现场监督;事后,将财务收支与工程决算审计结合起来,实行双向监督。
二是构建 "三部门" 联合监管格局,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明确了发改委、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形成了对项目计划管理、资金管理、现场管理等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发改委重点对投资立项、履行审批手续、预算规模等事项监督;财政部门要按照审计结果管理使用建设资金;所有的审计项目必须经过审计机关审计后,才能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并且规定预付工程款不得超过合同总造价的85%。同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结果。制定了部门间协作规程和实施意见,形成各方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和监管合力,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营造了环境。
三是整合 "三方力量" ,构建全覆盖审计监督体系。一方面重大的、重要的项目坚持由审计机关直接组织审计。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力量不足时,由市局骨干力量掌控全局,竞聘社会审计机构作为协审单位参加审计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审计中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实行 "组内复核、小组互审、审计把关" 的三级复核制度。规定了协审机构的审计范围、审核程序、工作纪律和责任风险。明确了工作质量和廉洁自律的考核指标。
三、把好任前、任中、任后三关,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模式和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该局针对经济责任项目无计划被动受托,任务批量下达审计质量难于保障,审计内容没有扣住 "经济责任" 这个主题, "先离后审" 的事后监督使审计结果运用效果大打折扣等现象,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模式和内容,积极探讨并开展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一是创新审计模式和内容。在审计模式上由单一的离任审计向任前、任中和任后审计方式上转变,在审计内容上由单一的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突出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廉政建设等方面转变,使审计结果成为领导考评干部的决策和依据。
二是建章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规可循。局领导积极争取市委、市领导支持,并组织力量结合组织部门编制出台了沙河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试行办法》的规范性文件,使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法规保障,审计结果运用有规可循。
三是以任中审计为主要模式,突出 "经济责任" 主题,谋取审计成果运用效果的最大化。据需计划、以实安排、有序实施;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实现部门间有效协调联动;对应要求、拓宽内容、突出 "责任" ;明确对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自开展任中审计以来,该局抓住了 "经济责任" 这个主题,实现了审计监督前置,使审计成果得到了高效运用。
四、强化软硬两方面建设,开创有利于发挥审计职能的新环境
在创造良好的外部审计环境方面,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召开了由各单位行政一把手参加的高规格的《全市审计工作会议》,出台了《沙河市审计监督实施办法》、《沙河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两个地方性法规文件和《沙河市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决算(结算)审核流程图》,为依法审计奠定了基础。工作中积极推进文明审计,强化服务意识,在全局开展 "审计一个项目,完善一个单位财务管理" 活动,做到审计结束,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理顺。同时加大《审计法》宣传力度,公布审计动态、审计成效,扩大审计影响。在营造积极有序、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方面:筹资购置配备了较齐全的自动化办公设施,实现科室人均一部电脑,对办公楼进行了改造、粉刷、装修,达到窗明几净,安装了空调取暖设施,对机关大院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改造,为审计人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全局开展 "审计项目精品工程" 创建活动,坚持以过硬的审计质量和一流的队伍建设提高审计机关的社会地位。同时在局内开展争优创先、创建文明行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强化 "三项素质" 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局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业务技能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制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审计人员在言行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加强培训学习,提高队伍的业务技术素质。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审计业务制度和每年两次的业务培训制度。几年来,举办各种培训学习班12次,输送13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市局、省厅和审计署举办的培训学习班,分期抽调4名业务骨干参加市局、省厅的大型审计项目。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审计人员专业技能。
三是注重思想修养,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作风素质。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增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坚持每周一碰头,每月一议事,每季一总结的工作机制,杜绝家长制、一言堂;制定了领导班子十不准、工作细则及日常考评机制。工作中班子领导成员尽职尽责,身先士卒,深入现场,积极配合整体工作,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审计人员主动为领导班子献计献策,快速度、高质量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几年来,全局未发生一起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树立了审计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审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